垂直整合是战略还是策略
“创新为经营服务”,而不是为制造而服务:创新的成果未必转变成制造力,才有竞争力。这样的思维以体现在海信彩电的“垂直”策略上。
早从2005年,海信就着手LED背光源技术的开发。——这个超前的决策在刚开始必然碰壁。不过海信知道“液晶彩电的光源革命是必然的”。而掌握背光源阶段的制程,是彩电企业提升自身利润的关键之一。
2007年9月,海信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国电视行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大尺寸LED液晶电视中,LED背光源可以占到屏成本的40%左右,如果中国企业率先攻克了LED背光源技术的难关,再加上整机电路等方面的一些技术优势,按可控成本比例来看,中国品牌将拥有平板电视整机成本60%左右的自主权:如果整机企业是购买完成背光模组的大尺寸LED背光液晶屏幕,则其成本的8成左右将被上游供应商控制。
液晶模组,后者较后段模组、光源模组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的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彩电企业是不是应该大举进行背光模组投资呢?
这里面至少有三个问题:第一能不能买到最够的光源器件——彩电企业多不能自制这种产品;第二能不能买到足够多的“前端屏幕”;第三自制模组究竟能比外购在成本上便宜多少。
除此之外,彩电企业还得从面板厂家那里学习经验。平板市场刚兴起的时候,彩电企业都是外购模组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其好处:生产组织更为灵活便利。面板企业为提升自身利润,也愿意拥有一些后段模组工厂和产能。
站在这样的基点上分析可以看出,彩电企业实现后段模组完全自己供给似乎具有很大的利益优势,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海信摆出了这样的一盘棋:从2007年到2009年,海信将投资7亿元人民币分3步完成5条模组生产线的建设。2007年9月19日投产规划的第一步,2008年上半年正式投产第二条生产线,2008年底完成第三条生产线并达到年产150万片的制造能力——小步快跑的方式和落后于海信电视销量规模方式(2009年国内彩电市场销量超过2000万台,海信国内销量则超过300万台,此外海信还有部分产品出口;而且模组产能只不过150万台套)大举化解垂直整合的风险。
垂直整合:这一项被认为是制造业提升行业控制能力和自身利润水平的法宝。但是,在全球采购的环境下,过分垂直整合未必拥有好处。夏普是典型的液晶领域垂直整合的例子,早起甚至宣称“绝不外售它品牌液晶面板”。但是,在2012年夏普却不得不出售10代液晶面板线的股权给鸿海,进而摆脱连年亏损、为10代线产能寻找东家,并避免10代线“意外死亡”。如果说夏普的垂直整合的失败尤其特殊原因,例如日元的增值。那么就来看看垂直整合被认为成功的例证,韩国三星和LG的情况。
彩电市场,三星和LG是全球最大的面板厂商,不经拥有巨大的液晶产能,甚至供应等离子面板。但是,二者在面板方面的规划也有其独立特点。例如,LG专门有LGD公司负责面板业务;三星也在今年全面切割面板业务为独立公司。同时,二者面板的总销量更是远大于其彩电产品的销量。三星曾经是索尼最大的面板供应商。——事实上,韩元贬值背景托起的韩国平板彩电的成功的背后,不是垂直整合的一股力量;更包括LG和三星两者在面板上“横向”发展,不惧外售的独立精神。
在液晶模组,甚至更上游的芯片、液晶面板方面,海信深谙“垂直整合”、“横向拓展”、“利用市场内外资源”的平衡之术。这就如同面板企业不会不做后段模组,也不会完全包办后段模组的思维:这是一种风险均衡术。体现了海信在经营过程中,对教条式的利润的科学灵活应用,在战略和策略之中的科学平衡。模组产能落后整机一定数量级,并外采部分模组,利用自身模组能力提升外采议价能力,不做内部制造环节的强制“包办婚姻”,始终保持市场机制下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