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占据平板电视成本70%~80%的面板是平板电视造价高低的决定因素。在几年前,由于面板价格高,再加上液晶电视是个新生产品,高昂的价格使平板消费成为极少数社会精英的炫耀性的奢侈性消费。
那个时候,洋品牌中的SONY、SHARP(夏普)、TOSHIBA(东芝),甚至连韩国的SAMSUNG(三星)和LG都在标榜平板的奢侈性地位,是值得向往的感性经典影音杰作。但,从2005年开始,平板电视因为面板供应商的一度价格下调,使得平板电视的市场价格开始走低,最高幅度达到了50%的降低!当37英寸跌进万元以内,也预示着中国平板消费已经不再奢侈。洋品牌去年10月份之前还一直坚挺价格这道最后的堡垒,随着SONY的“博大晶深”的推广运动的开始,众多洋品牌破天荒地采用了“降价”做为推广传播的形式直接迎战中国本土品牌和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
问题:本土品牌和洋品牌的价格差距逐渐拉近,同等尺寸功能相近的型号差价,从原来的50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00左右,有资深品牌战略专家断言——“低廉的价格”是中国本土家电品牌(当然包括平板品牌)最核心的战略区隔,当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时候,中国平板品牌出路又在何方呢?
解决:其实以上这个段落包含了两个问题:1、洋品牌的传播根据中国平板消费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中国本土平板品牌如何应对;2、中国本土平板品牌的价格优势将失去,中国本土平板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其实,洋品牌的传播变调,起到对我们在传播中诉求方向和调性的典范作用。一贯以引领家电现代生活形态的日系品牌也放弃对生活形态的诉求,转而是对技术点、研发实力、外观造型以及面板供应基地等理性点的宣传,但恰巧中国本土品牌在以上几个硬性的诉求方面,也缺乏竞争实力。中国本土品牌想继续保持在CRT时代的雄姿,应着力扩大在平板研发领域的科技地位(辅助功能点、提升电路、面板生产,乃至芯片),加大投入;生产企业要加快国际化进程,以OEM、境外设厂、联合开发、强强联合等形式,以实力拥有行业内技术发言权;工业造型尽可能选用国际大师之笔,拉近与洋品牌在设计方面的竞争差距。通过完成以上突破,整个行业会像台湾笔记本品牌一样和日系、韩系品牌缩小国际竞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