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OLED显示产品首次获得商业应用以来,对大尺寸OLED显示面板制程技术能否实现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2014年,一方面LG传出成品率70%和8.5代量产线下半年投产的好消息;另一方面三星则推迟了8.5代线产品的投产和建设速度——OLED到底行不行,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OLED行业整体投资依然在加速
让业界对OLED信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LG承诺中的8.5代量产线(区别于现在的试验线)和三星8.5代量产线,已经爽约数次,甚至目前有传出三星暂缓OLED 8.5代线的新闻;第二,市场OLED TV试验产品价格奇高、品质表现虽较为出色,但亦不能和液晶产品拉开差距,产品市场竞争力几乎为零。
因此,搞清楚OLED大尺寸化到底行不行,就是要搞清楚以上两点到底能不能突破。
第一个方面,首先要强调的是三星并没有实质减缓OLED项目的投入。取代8.5代线项目的是三星6代线。笔者认为,三星做出如此选择的理由,包括:第一、三星在手机、PC、NB、pad产品上需要大量中小尺寸面板,尤其是今年以来三星加大了PAD产品应用OLED面板的力度。这是三星与LG的需求区别——在这些产品线上,三星领先LG很多,三星不仅要瞄准TV产品,也要照顾这些中小尺寸显示产品。第二,6代线比8.5代线风险低、易于实现高的成品率,同时也可兼顾60英寸级别的彩电面板制造,选择6代线能显著降低新线、新技术的风险。
对比言之,LG则不仅在中小尺寸产品上的需求比三星要少,同时更把OLED的领先作为在显示面板上超越三星的一个战略契机。LG更愿意选择风险高一点的8.5代线率先实现量产。这种高风险对LG是有高收益的。相反,三星则不会在这种高风险中获得高收益。这是二者OLED量产线调整的关键利益差异。
事实上,从全球看,OLED面板线的投资并没有减少。以日本政府控制的官学基金为主体,日本面板业已经在整合索尼和松下的OLED技术。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在本世纪初,液晶还没有大型化的时候,就认定了OLED才是彩电的未来,并于07年率先推出小尺寸OLED电视产品。
国内市场,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线即将在2014年中后期满产:这是全球规模速度仅次于三星的小尺寸OLED投入。京东方合肥8.5代线还将在今年展开大尺寸线OLED产品试制和工艺试验工作。华星光电方面已经掌握小尺寸线的OLED面板制备技术,但是其投产目标却是6代线和8.5代线。其新建的深圳8.5代第二线、武汉6代线都会考虑OLED产品的需求。
台湾方面,友达早已掌握6代试验线的OLED面板量产技术,群创方面在小尺寸线上的投入亦不少。只不过近两年台湾面板业更侧重4K液晶的投入,在OLED面板商业化速度上落后于韩国和大陆地区企业。
由此可见,虽然LG和三星2012年提出的8.5代量产计划被推迟了,但是业界对OLED的投入、对大尺寸线的投入热情、投入力度并没有松懈。从投资角度看,OLED绝对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
对于第二点,oled终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性能表现无法完美超越液晶的“现实竞争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来自于至少两个层面:首先是成品率低下的问题,导致OLED面板成本更高,因此价格难以有竞争力——这是一项位于技术初期阶段的产品的必然表现;而对于画质质量,目前的OLED产品还处于产业技术初期,和经历了数十年,成熟的液晶比较,有所超越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不能苛求绝对的性能优势。其次,处于试验线试生产状态的OLED面板供给非常有限,因此即便只有少数消费者购买、即便是价格如此高昂,面板和彩电企业也不担心“库存”问题——从上游到终端都没有主动降价的动力。
实际上,新技术产品初上市价格居高不下是很多行业的特性:例如,液晶电视首个45寸产品价格曾经高达四五万,首个60寸产品价格高达18.8万,首个70寸级产品价格高达十余万——但是,现在这些尺寸的产品价格分别是45寸两三千元、60寸五六千元、70寸级别一两万元:价格只有最初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这是平板等半导体显示行业的基本“价格”规律。谁能想象10年前两万多元的32寸液晶电视,目前最低的只要999元呢?
以上关于业界部分人士对OLED电视失去信心的两个方面原因的阐释不难理解,但是“质疑人士”依然会提出,现有高世代线成品率较低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成品率恰恰不应该是“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