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为什么说OLED必胜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4-06-20 作者:萧萧

OLED行业整体投资依然在加速

    自1998年OLED显示产品首次获得商业应用以来,对大尺寸OLED显示面板制程技术能否实现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2014年,一方面LG传出成品率70%和8.5代量产线下半年投产的好消息;另一方面三星则推迟了8.5代线产品的投产和建设速度——OLED到底行不行,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让业界对OLED信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LG承诺中的8.5代量产线(区别于现在的试验线)和三星8.5代量产线,已经爽约数次,甚至目前有传出三星暂缓OLED 8.5代线的新闻;第二,市场OLED TV试验产品价格奇高、品质表现虽较为出色,但亦不能和液晶产品拉开差距,产品市场竞争力几乎为零。

为什么说OLED必胜

    因此,搞清楚OLED大尺寸化到底行不行,就是要搞清楚以上两点到底能不能突破。

    第一个方面,首先要强调的是三星并没有实质减缓OLED项目的投入。取代8.5代线项目的是三星6代线。笔者认为,三星做出如此选择的理由,包括:第一、三星在手机、PC、NB、pad产品上需要大量中小尺寸面板,尤其是今年以来三星加大了PAD产品应用OLED面板的力度。这是三星与LG的需求区别——在这些产品线上,三星领先LG很多,三星不仅要瞄准TV产品,也要照顾这些中小尺寸显示产品。第二,6代线比8.5代线风险低、易于实现高的成品率,同时也可兼顾60英寸级别的彩电面板制造,选择6代线能显著降低新线、新技术的风险。

    对比言之,LG则不仅在中小尺寸产品上的需求比三星要少,同时更把OLED的领先作为在显示面板上超越三星的一个战略契机。LG更愿意选择风险高一点的8.5代线率先实现量产。这种高风险对LG是有高收益的。相反,三星则不会在这种高风险中获得高收益。这是二者OLED量产线调整的关键利益差异。

    事实上,从全球看,OLED面板线的投资并没有减少。以日本政府控制的官学基金为主体,日本面板业已经在整合索尼和松下的OLED技术。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在本世纪初,液晶还没有大型化的时候,就认定了OLED才是彩电的未来,并于07年率先推出小尺寸OLED电视产品。

    国内市场,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线即将在2014年中后期满产:这是全球规模速度仅次于三星的小尺寸OLED投入。京东方合肥8.5代线还将在今年展开大尺寸线OLED产品试制和工艺试验工作。华星光电方面已经掌握小尺寸线的OLED面板制备技术,但是其投产目标却是6代线和8.5代线。其新建的深圳8.5代第二线、武汉6代线都会考虑OLED产品的需求。

    台湾方面,友达早已掌握6代试验线的OLED面板量产技术,群创方面在小尺寸线上的投入亦不少。只不过近两年台湾面板业更侧重4K液晶的投入,在OLED面板商业化速度上落后于韩国和大陆地区企业。

    由此可见,虽然LG和三星2012年提出的8.5代量产计划被推迟了,但是业界对OLED的投入、对大尺寸线的投入热情、投入力度并没有松懈。从投资角度看,OLED绝对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

    对于第二点,oled终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性能表现无法完美超越液晶的“现实竞争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来自于至少两个层面:首先是成品率低下的问题,导致OLED面板成本更高,因此价格难以有竞争力——这是一项位于技术初期阶段的产品的必然表现;而对于画质质量,目前的OLED产品还处于产业技术初期,和经历了数十年,成熟的液晶比较,有所超越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不能苛求绝对的性能优势。其次,处于试验线试生产状态的OLED面板供给非常有限,因此即便只有少数消费者购买、即便是价格如此高昂,面板和彩电企业也不担心“库存”问题——从上游到终端都没有主动降价的动力。

    实际上,新技术产品初上市价格居高不下是很多行业的特性:例如,液晶电视首个45寸产品价格曾经高达四五万,首个60寸产品价格高达18.8万,首个70寸级产品价格高达十余万——但是,现在这些尺寸的产品价格分别是45寸两三千元、60寸五六千元、70寸级别一两万元:价格只有最初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这是平板等半导体显示行业的基本“价格”规律。谁能想象10年前两万多元的32寸液晶电视,目前最低的只要999元呢?

    以上关于业界部分人士对OLED电视失去信心的两个方面原因的阐释不难理解,但是“质疑人士”依然会提出,现有高世代线成品率较低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成品率恰恰不应该是“最大的问题”。

   

成品率挡不住OLED的步伐

    2014年初,LG宣布今年OLED 8.5代线试验线的成品率渴望达到70%。而在三星的5.5代线,小尺寸线上,OLED面板的成品率已经高达八九成。这是关于成品率最新的数据。

    成品率的本质,不是能不能制造出来的问题;是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问题。成品率的提升,在于积累大量的制造经验:知道哪些参数和工艺步骤设计,在何种条件下出现何种问题,概率是多少。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以时间积累为前提,以大量玻璃基板的投入和生产为基础。而目前仅有三星和LG拥有8.5代OLED试验线,而且这些所谓的试验线都没有满产。这就是为何OLED产品提升成品率缓慢的原因所在。

    今天对OLED产品成品率的担心,并非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担心也曾经出现在液晶和等离子显示产品上。

    02年和03年,大多数彩电和显示企业都判断液晶技术难以突破大尺寸化的成品率极限。04年的时候,夏普量产型6代线的实施,使得这种判断出现了动摇。但是持观望情绪的认识依然占据大多数。直到05年夏普推出45寸液晶电视,彻底打破液晶不能大型化的神话,行业才幡然悔悟。这个过程中,夏普液晶6代线也经历了从两成到七成成品率的爬坡阶段。即便如此,2005年底的时候,夏普6代线切割60寸产品的信心依然不足。直到2006年,松下才彻底接受液晶是等离子在大尺寸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这样一个事实。

    即便是在以“擅长大尺寸”自居的等离子电视上,成品率问题也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苦恼。比如全球第一款商业化的等离子电视是1996年松下推出的26英寸产品TH-26PD1,此后直到2004年等离子电视才实现推出80寸级别的产品,并把主要尺寸定位在42-70寸之间。小尺寸等离子的问题主要是分辨率很低,这样的产品几乎没有商业价值,但是受制于制程成品率,等离子也不得不从小尺寸量产开始爬坡。

    等离子显示成品率爬坡的另一个例子是42英寸的高清和全高清产品。早期,为了照顾等离子电视的分辨率弱势,日本高清电视标准甚至都进行了妥协。在42英寸等离子上,日立为了能实现满足更高分辨率标准,并与流行的720p和1080p视频源匹配甚至推出了“隔行刷新”,这种老掉牙的技术规范产品;即便等离子大王松下,首款全高清42英寸等离子电视,也不得不以牺牲亮度为代价来实现。

    以上这些关于液晶和等离子显示的案例,充分说明成品率是大多数高新科技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之一。但是他只是一个初始问题,成品率总会找到能克服的工艺配比。当工艺和设备更为稳定的时候,成品率就不会是问题。不仅显示面板如此,半导体IC也是、德州仪器的DMD微机电芯片也是如此、索尼的LCOS光阀也是如此、早期的CMOS和CCD光电传感器也是如此……

    成品率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能做的多好的问题。成品率这个概念尤其是适用“熟能生巧”的规律。即便是现在最成熟的液晶技术,一条新生产线,依然要经过成品率的爬坡期:达到满产状态至少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对于还处于探索阶段的OLED大尺寸面板,这个过程从2012年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并不长。而且LG等期望实现的是从5.5代线到8.5代线的直接跳跃,而不是5、6、7、8这种渐进式的发展。笔者认为,OLED8.5代线成品率提升拖延时间过长,与业界想一步登天,直接解决大尺寸线问题,而不是重复液晶时代那种小步快跑、小步爬坡的过程,有直接关系。

    对于OLED面板成品率问题的另一种假设性的解释是:目前5.5代线已经快遍地开花,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那么像三星等将目标集中到6代线上——不是大跃进,只是世代稍稍提升一些,那么成品率就会更容易解决。因为可以很好的吸收5.5代线的经验和技术。如果产业界,采用这种慎重的迭代升级方法,从6代线开始OLED的大型化过程:一块玻璃基板切割两块60寸,或者一块70寸的单元,大尺寸OLED电视的量产就会快的多。

   

OLED显示拥有LCD做不到的优势

    对于持有“怀疑论”的人士,即便是知道了OLED显示的发展没有根本性的技术障碍,他们还是会提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有成熟的液晶了,为何还需要OLED呢?答案是,OLED拥有诸多液晶无法实现的优点。

    第一, 画质上,无论色彩和对比度、响应速度OLED都占优势。液晶替代CRT的过程,本质是“大尺寸淘汰小尺寸”的过程——液晶可以大型化,CRT最大只能生产三十多英寸的产品。但是,从画面效果看液晶不如CRT。这是为何索尼从一开始就“看不上”液晶,决定发展其他显示技术的原因。虽然事实证明索尼的选择不符合市场规律,但是这个故事依然足以说明“画质”在很多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而OLED替代液晶的过程,就是平板显示画质革命的过程。

    第二, 成本上,OLED的理论成本更低。液晶显示设备的成本主要由面板、背光和驱动构成;OLED则不需要复杂的背光系统。虽然目前OLED的价格非常昂贵,但是理论上OLED的成本只有同尺寸液晶的七成。液晶在早期市场上也比CRT要昂贵。比如05年34寸CRT的价格是3500元以上,液晶32寸产品则需要15000元以上。但是,2008年到2010年,32寸液晶的价格下降到了3000元以下,目前这类产品的价格更是下降到了2000元、最低999元的位置。——液晶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实现了“理论上比CRT便宜的成本”。未来OLED与液晶的竞争,也会再次重演这样的价格下降神话。

    第三, 薄与窄,OLED超过LCD很多。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然能做的更薄;OLED是固态的,区别于液晶的液态结构,其支撑特性不同,有利于OLED更薄、边框更窄。液晶实现最窄边框需要采用直下式光源,就必须牺牲厚度;液晶实现最薄的厚度,就要采用侧入式光源,必须牺牲边框宽度和画面质量——OLED却没有这种纠结。这在超薄和窄边成为时尚的今日,无论在手机还是在彩电上,OLED都具有工业设计的优势。

    第四, 节能与环保。OLED不需要光源,所以产品组减少,这自然就更为环保。同时,OLED自发光,不像液晶那样只要工作光源必须亮着,而是哪个像素需要发光、那个像素才耗电。这种节能的特性,不仅符合时下的绿色环保潮流、对消费者经济实用,同时由于节能,所以OLED热功耗小,散热设计和散热空间需求也会更小。

    第五, 全向曲面和柔性面板。2013年下半年以来,曲面电视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设计似乎让液晶焕发出崭新活力。但是,对于柔性设计,液晶总是要拘泥于玻璃基板、背光源设计两层不利因素。OLED没有背光源,只要采用柔软的树脂基板制作,几乎可以实现任意形状和角度的弯曲。这种曲面变化是目前的液晶电视的曲面设计所不能比拟的。任意的全向曲面和柔性OLED面板,能创造出哪些神奇的应用呢?这还是未知数。总之,这是一个神奇的特性。

    第六, 高解析度显示OLED与液晶没有差异。近年来液晶显示最流行的趋势是4K,也就是高解析度显示。有人认为,这将是液晶狙击OLED的一个优势。但是,这样的观点似乎忘记了,OLED在近眼显示、手机显示上早已经实现了高解析度显示,目前推出的OLED电视也有很多4K产品。实际上,对于半导体显示技术下的液晶和OLED产品,做出更精细的像素、更高的解析度都不是障碍。需不需要更高像素密度的OLED不是技术实现的问题,反而是市场和应用究竟愿不愿意为此支付额外成本的问题。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液晶在强调4K电视的时候,大量的32寸电视还是1366*768的分辨率——因为画面小,这类产品连实现2K的消费动力都没有,更何况4K呢?因此,一方面,OLED实现4K、8K甚至更高的分辨率并没有问题,另一方面,更可能的结果是家用电视4K已经是极限应用,更高的分辨率、超出正常观看距离人眼的辨别能力的技术,并没有市场。

    OLED显示技术对比液晶显示技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很多行业人士将OLED作为液晶之后的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原因。液晶显示从开始商用,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OLED的发展史却只有液晶的一半。现在OLED在工艺技术上还有很多空间等待填充,但是投资者却已经等不及了。

    过去的4年时间内,全球在OLED项目上的各种投入已经可以以千亿元人民币为单位计数。而且这个投资还在加大。在巨大资本和商业愿景的推动下,笔者认为在OLED能否替代LCD,只有时间问题:OLED必胜!

   

抓住OLED,莫失良机

    LG已经将OLED的领先看成是,在显示面板领域超越三星的机会。大陆面板企业也将在OLED项目上的领先看成是超越日本和台湾同业者的机会。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显示产业大革命的路数,还将在第二个十年上演。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失败者的痛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等离子和液晶技术都取得了一些发展。其中,等离子在大型化的难度和色彩画质表现上都优于液晶产品。作为两大现代显示技术最早商业化阵营,日系阵营做出了一个令他们后悔的选择:主攻等离子,卖掉液晶。

    日本显示企业,除了夏普依然坚持液晶的战略外,更多的转向了等离子产品。等离子阵营包括松下、日立和先锋三家独立技术体系的企业。此外,佳能和东芝还在联合开发一种叫做SED的平板显示技术;索尼一方面钟情于LCOS背投影,一方面也在开发令一种独特的平板显示技术。日本显示阵营看上去百花齐放,实际已经埋下危机。另一方面,从日本企业手中得到了液晶技术的台湾企业、韩国企业(韩国企业也得到了等离子技术),开始大力发展大尺寸液晶显示技术。并与夏普一起争夺全球市场。

    在2004年到2007年的时间内,液晶之父夏普凭借三十年的努力,终于证明了液晶在大尺寸上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性能优势。并与三星、LG、当时的奇美和友达一起构成液晶面板第一阵营,在产能、市场能力和行业领导力上彻底形成对等离子的竞争优势。也是从这一时刻起,专注于等离子和其它技术的日本彩电阵营开始走下坡路。这些掉下马的企业包括,先锋被收购、日立放弃面板产业、东芝放弃面板产业、索尼和松下的全球彩电第一第二位次被三星和LG取代。

    从日系彩电在液晶时代的失落可以看到,一次技术路线选型的错误,将是致命性的。目前,正处于OLED与LCD交锋站队的关键时期。对于喜欢一边倒的决策者,就是即将决定命运的时刻。然而对于那些看到了从LCD到OLED的技术和工艺连贯性、产业演进必然性的企业,则到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遇期。

    这种产业技术大革新的机会不是时刻都有。因此,抓住OLED的良机成了包括罗清启、刘步尘等行业专家人士在内的,诸多市场观察者共同的呼声。在这样的大潮下,眼光仅仅拘泥于产品价格、工艺细节,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些希望等着OLED工艺完全成熟,在无风险的进入该行业的想法,最终会眼巴巴看着“蛋糕被分光”——反之,量力而行去承担一些产业进步,或者成品率爬坡的风险的企业,则意味着更大的收获机会。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