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春民
当下,“过冬”似乎成为我国家电行业内的流行语,在长虹也不例外。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带来的增幅下滑威胁,面对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带来的成本提升压力,长虹提出了“健体、积膘、转型”的新任务新举措。从对徐明的采访到与长虹员工的交流,从紧锣密鼓筹备投产的PDP(等离子显示器)生产线到紧张有序的长虹多媒体生产线,无不体现着长虹人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斗志和信心。
平板电视产业链的不完善,是我国彩电产业的一大缺憾,制约着我国彩电企业的持续发展。创建于 1958年的长虹,50年间完成了由军工企业向彩电制造企业的转型。10年前,长虹借助价格竞争,从一个产业追随者跃升为行业领导者。如今,长虹 PDP生产线投产在即,长虹再一次走在了行业的前列。2007年4月,当长虹PDP项目奠基之时,业内不乏期待和猜疑的目光。受汶川地震微创之后,长虹PDP项目计划在年底投产,尽管设备还在调试当中,但其设备精密、自动化操控、超高保洁措施等均现国际制造业水准。这是长虹求变的强劲音符,这是我国彩电制造业掌控产业链上游话语权走出的坚实一步。
长虹PDP项目不仅是企业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更是一个产业的希望。它不仅会带来等离子电视市场的新一轮增长,还将推动我国平板显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长虹不希望“一个人去战斗”,而是希望与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长虹方面称,做屏只是完善等离子电视产业链的一部分,玻璃、浆料等相关配套器件也将在长虹PDP周围形成。
与10年前的价格竞争相比,如今的长虹求变是价值之变,是向高端制造转型,向服务业转型。在产业链上进行垂直整合只是长虹求变的一个步骤,更大的变化则是长虹从传统的家电企业向3C(消费电子、通信、信息技术)企业转型,从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这一变化是根本性的。在从整机制造向上游渗透上,长虹走了一条比较“冒进”的路线,因为国内平板显示产业面板缺失是致命性的问题,必须果断做出决策。而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上,长虹则踩着“靠近、走进、进入”的节拍稳步推进,最先选择了物流、财务咨询、 IT(信息技术)服务等几个比较成熟且相对好做的业务入手。
长虹之变还表现在市场竞争策略的改变,在CRT电视时代,长虹曾经率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最终联合国内其他彩电企业把外资品牌几乎驱逐出主流市场。长虹的这一行动曾经被媒体解读为“长虹现象”。而今天,在日韩企业频频掀起价格战时,长虹选择了回避,进行价值经营,把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作为最主要的策略。尽管上半年行业遭遇了雪灾、地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长虹总是把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放在第一位。这可能是长虹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变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50年的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长虹求变的步伐更加稳健和成熟了。在“一保一控”的宏观环境下,长虹的转型正在为完善平板显示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履行着“国家队”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