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摆脱平板产业困局,国内彩电企业应走“大视野”路线

“制造优势”是国内彩电企业最大的财富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08-05-09 作者:萧萧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制造优势”是国内彩电企业最大的财富

    在06到07年的,以洋品牌为主导的价格战中,国内彩电企业可以称为“连失城池”。

    早04、05、06年,三年内,国内彩电企业在国内平板市场的占有率一度持续高达70%以上。而到了08年初,这个数据跌落到了50%。在一线城市市场部分连锁卖场门店的销售中,甚至出现了国内品牌产品仅仅占据三四成的尴尬局面。

    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洋品牌也未能完胜。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表明,这段时间外资品牌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投诉情况是国内品牌的几十倍之多。这也印证了上文分析中提出的“巨幅加价必然造成消费者损失的观点”。甚至,今年年初松下等个别企业还被曝光了用返修产品、劣质等离子电视多次“欺骗”同一消费者的恶劣情况。

    由此可见,在这场价格战中,中外品牌,企业和消费者都成了“受害者”。这样的场景如果在奥运年继续上演,无疑将是对奥运商机最大的误读和浪费。利用奥运商机,国内彩电企业应该从深层次入手,提升品牌的价值。

    也许低价策略能短期显著的增加产品的销售数量,并获得客观的现金流量,但是这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并无好处。

用自己的等离子屏看自己的奥运

长虹用自己的等离子屏看自己的奥运

    在国内彩电企业的历史上,也曾经拥有过辉煌的时期。在02、03年的前后,国内彩电企业依靠雄厚的“制造优势”在全球CRT彩电产业曾经占据绝对领导地位。超过60%的销售比例,使得当时的中国彩电王朝不仅仅是“大”,而且真的“很强”。

    然而,好景不长,自04年,新世代的平板产品进入普及以来,国内彩电企业就已经进入了危机时期。原有在CRT产业时代建立的庞大生产体系,已经不能在成为平板为时代产业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取而代之的平板面板和模组项目在整个竞争链条中成为了核心。

    这使得世界的彩电中心经过短暂的在国内的逗留之后,再次回到了日系、韩系和台湾企业手中。时间就如同又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国内CRT产业创业初期的局面。

    但是,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此时的中国彩电企业也并非向上世纪80年代时候那样的弱小。包括品牌知名度、产品认可度,以及功能重要的企业的产业运作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经过了,平板时代初期的摸索阶段,目前国内彩电企业已经开始做产业链上的深层次建设。包括长虹的等离子屏项目、上广电、京东方的液晶屏项目,海信、TCL、创维的液晶电视模组项目等等,这些都证明了今天国内彩电军团在平板时代依然有着“制造优势”。

    这种制造优势,不仅仅表现在优秀的产品、出色的工业设计、经济的成本控制能力,更表现在独特的系统集成和创新应用能力上。

    以刻录电视、流媒体电视、创维酷开产品、长虹TV2.0为核心的一批独特的应用技术,结合六基色、自然光、120Hz倍频刷新等先进的核心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令绝大多数外资品牌黯然失色。尤其是在同等价位上,国内彩电企业的平板电视往往具有着无可比拟的综合应用优势。

 标签: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