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过剩”是阳谋,挖坑也需要艺术在大陆地区,尤其是民族面板业者围绕产能这个主旋律大举投资的时候,人们对于“过剩产能”如何消化的担忧日趋加重。对此,笔者至少可以提供两个有效的规律,来打破人们的担忧。第一,从需求端看,疲软确实存在,但是增长潜力却未消失。一方面,信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还是初级阶段,未来
搜 索

民族面板:要学会挖坑的艺术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5-10-16 作者:萧萧
分享到:
第112期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过剩”是阳谋,挖坑也需要艺术

    在大陆地区,尤其是民族面板业者围绕产能这个主旋律大举投资的时候,人们对于“过剩产能”如何消化的担忧日趋加重。对此,笔者至少可以提供两个有效的规律,来打破人们的担忧。

民族液晶面板:要学会挖坑的艺术

    第一, 从需求端看,疲软确实存在,但是增长潜力却未消失。一方面,信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还是初级阶段,未来市场空间异常巨大;另一方面,车载、公共显示等新兴需求在成熟市场依然不断涌现。同时,既有需求上,尤其是彩电产品上平均尺寸的增长也将大量消耗行业新增产能。

    第二, 在厂商间技术差距逐渐磨平的背景下,过剩产能下的竞争更多表现为成本竞争。例如,今年很火爆的小米换屏门事件,既是日本面板业“这个成本高地”“滑铁卢”的开始。

    在成本竞争下,临近消费市场的大陆地区企业优势明显,日本企业则由于固有的经济环境成本较高,同时下游需求业包括手机、PC、TV等产品品牌萎靡处于劣势端。韩国企业则主要仰仗于规模话语权和自身终端产品优势,保持持续竞争力;台系企业则必须要把同成本下的规格领先作为关键竞争点,以此回避下游市场的距离劣势。这样的成本竞争格局决定了不考虑资金链的背景下,产能过剩时面板企业的淘汰顺序往往是日台韩陆。

    实际上,在全球现有经济环境、消费预期下,无论是谁主动大规模扩大面板产业的产能,都相当于给整个行业挖了一个“过剩竞争”的坑。但是,不同厂商到这个坑的边沿距离可并不相同。问题不在于这个坑是否存在,而在于谁先掉下去,填满这个坑。

民族液晶面板:要学会挖坑的艺术

    从单纯竞争的角度看,大陆民族面板业始终和日韩台企业具有“敌对关系”。而其双方作战的焦点无外乎上文提到的技术、成本和规模三个层面。在技术上,现在已经日趋拉平到没有代差,没有任何厂商具有能领先两三年的技术、或者是能改变市场需求结构的独家技术;成本上,大陆地区的面板企业无论内外资都具有天然优势;而规模则成为大陆地区民族面板企业现有的显著短板。或者说,无论从对抗敌人角度看,还是从自我发展角度看,上规模都是大陆面板业的核心重任之一。

    所以,对于规模过剩的危机论可以休矣:因为大陆面板企业争规模,具有内在外在的双重必然性。尤其是在业内判断未来1-2年行业低迷的背景下,这种规模扩张恰恰是埋葬竞争对手的一把利剑。这也是为何海外面板企业频频高呼产能过剩危机的原因。但是,只要我们自己不站在这个坑的最前沿,那么只管把坑挖大:摔死你,不需要和你商量。

上一页 1 2 3 
视观察

中国互联网唯系统关注高端视听影像产业发展根本规律的新闻栏目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