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二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比去年同期下挫8%,这是HIS最新的研究结果。与此相对应的则是,2015年三月大陆地区新增三条8.5代线产能;十月份,京东方(BOE)福州第8.5代正式开工。二者相应,使得业内判断一个液晶面板的“过剩期”即将到来!
液晶面板的主要消费端是手机、平板电脑、PC和NB,以及占据最大比例的TV产品。这些都属于“消费电子”产品,其市场成长具有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高度敏感性。
2014年以来,南美巴西、南亚印度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消费电子产品增量市场,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以本币贬值为标志的购买力萎缩,使得新兴市场液晶面板消耗增长乏力。同时,美国经济的复苏依然低于预期,为此美联储已经三次推迟加息;欧盟经济面临二次触底的危险,对此欧盟采取了QE等措施,这直接拖累了成熟市场中液晶面板产品消耗的增长。此外,中东地区动荡的加剧,IS势力的崛起,以及全球石油价格的下跌,也影响了中东这个传统的石油“富地”的消费增长。即便是国内消费市场,在相对不错的经济成长性下,也面临一个L型经济底部的压力、以及市场饱和的困扰。
全球大经济环境对液晶面板产业需求的影响是今年二季度以来市场情况逆转的根本原因。数据显示,全球市场2季度大尺寸面板出货量2亿片,年减10.6%,季减0.9%。。其中,全球市场占有率第四的友达第2季大尺寸面板市占率为13.8%,年减12.4%;群创第2季大尺寸面板市占率为15.9%,名列全球第三大面板厂,但年减幅度达9.2%。二者为市场萎缩的重灾企业。
实际上,大尺寸面板的萎靡只是冰山一角,手机等中小尺寸市场、车载等新兴市场的成长也远低于预期。正因如此,日本面板产业龙头,中小尺寸为主的JDI和大尺寸线的夏普都遭遇了一定的危机。夏普甚至面临存亡间的挑战。
但是,与面板消费需求的低迷不同,面板投资市场却并未消沉。其中,大陆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新增产能的重心。
今年3月份,中电熊猫南京8.5代线、京东方重庆8.5代线、华星光电深圳第2条8.5代线先后宣布投产。而此前大陆地区8代及以上生产线只有北京京东方、合肥京东方、苏州三星、广州LGD、深圳华星光电五条线。对比而言可知产能增长之快。
10月份,京东方福州8.5代线正式开工。此外,京东方还规划了成都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合肥全球第一条第10.5代TFT-LCD生产线。前者已经开工。这些生产线将使得京东方在产能上超过友达和群创,荣登全球三甲。国内另一家大型面板厂华星光电在今年深圳8.5代第二线投产的基础上,也已经开工武汉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此外,惠科重庆8.6代线也在紧张施工中。
国际上,LG在努力提高OLED 8.5代线的产量,并规划新线;三星有意建设10.6或者11代线近而保持世代上的领先优势;日本中小面板业者加强了OLED面板线的建设,JDI则开始新建第六代玻璃基板为基础的新液晶面板线。甚至,近日JDI还宣布在大陆地区东莞投资55亿元建设首个海外基地。群创则有意开辟印度液晶面板线基地。
未来,随着这些新线的产能开出、达产,全球液晶面板行业的供给将大幅增加。这在行业需求低迷、全球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的背景下,不由得让一些人开始担心“盛宴变浩劫”。
产能过剩这是液晶面板业潜在的威胁。这对于一个参与门槛高、产能集中的行业而言,不可能是少数人知道的秘密。那么,既然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一些企业,尤其是大陆地区的企业为何还要高调扩产呢?
全球液晶面板的竞争规律说复杂,那是一个万亿美元产业的游戏;说简单也不过是技术、成本和规模的三维竞争。
从技术角度看,全球面板行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相对技术过剩,即新技术超过需求;第二,不同企业之间技术层级差异的世代间隔已经消失。对于第一个问题,一个显然的案例是高分辨率屏幕早已成熟到4K、8K阶段,即便是小尺寸手机屏幕2K技术已经如大白菜遍地开花,但是实际市场占比中,低端产品却依然占据优势。对于第二个问题,夏普是最好的例子:08年之前,夏普一直保持有一个世代的完整产业线优势,他曾经是群创和南京熊猫的技术输出者;但是目前的夏普却面临生存危机。2015年,华为、小米等大陆手机企业更是大举从夏普减单,转而采用大陆地区企业的面板屏幕。
所以,液晶面板行业的技术竞争已经从十年前日、韩、台、陆保持有世代差异,变成了“扁平化”竞争。这是产业技术发展到接近顶点之后必然的结果。
从成本角度看,液晶面板自身属于高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自身制造成本差异并不显著。国际市场上,产品价格更多的受到规格、当地能源,环境和其他产业政策、采购量和上游产业本地化程度、以及下游市场距离等边际因素影响。综合考虑,目前日本企业的成本优势主要是客户往往是高规格客户,如苹果——这个优势本质其实是高规格产品的出货规模优势;日韩台三地也具有产业成熟早、上游产业本地化程度高的供应链优势;但是,大陆地区企业则具有关税、能源、产业政策上优势,具有距离下游市场近的优势。
不仅韩系、台系面板厂在大陆建设了生产基地,日系的JDI也开始大手笔在大陆地区投资,这些变化足以说明大陆地区的面板产业发展具有“客户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额外价值。考虑到未来中韩自贸区对关税的影响,日本和台系企业这方面的压力还会增大。临近需求市场这也是本土民族面板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而从规模看,三星LGD是全球面板市场的第一阵营,掌握有最强的主动权。群创、友达和京东方则是第二阵营,而且京东方规模还在快速提升之中。华星光电、熊猫、夏普、JDI等则构成了第三梯队,其中华星光电凭借高速的扩张大有后来居上,引领第三梯队之势。在产能规模的比较上,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国内企业的产能几乎都是近5年内努力的成果——或者说,在过去5年中,液晶面板行业的产能增长觉大部分来自民族品牌和大陆地区。这使得大陆成为日韩台后显示产业的“第四极”力量。
规模对于液晶面板行业意味着什么呢?这个行业首先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规模就没有技术开发的资源,也没有分摊开发成本的空间;这个行业还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没有规模就不会有市场定价权,也会匮乏市场融投资的能力。此外,从采购端看,全球巨头如手机中的苹果、TV中的三星、PC中的联想等在供应商选择上都有巨大的“供给能力”需求,或者说没有规模就拿不下需求端的行业顶级客户。实际上,例如苹果基于JDI、海信基于群创、创维基于LGD、索尼基于友达等,需求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之间早已达成较为稳定的客户群生态,并形成了共同利益和价值——这种客户群生态主要依赖于供应者的规模实力。同时,本地面板产业规模也直接影响上游厂商的配套意愿,并形成一个关键的产品成本差异点。
综上所述,民族面板行业现在正处于一个技术上逐渐追上领先者、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规模上高速赶超的阶段。而从未来看,规模竞争将是一个主旋律的事情:因为技术有顶点,成本优势会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下游制造的转移,以及外资企业大陆设厂而逐渐稀释。
在大陆地区,尤其是民族面板业者围绕产能这个主旋律大举投资的时候,人们对于“过剩产能”如何消化的担忧日趋加重。对此,笔者至少可以提供两个有效的规律,来打破人们的担忧。
第一, 从需求端看,疲软确实存在,但是增长潜力却未消失。一方面,信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还是初级阶段,未来市场空间异常巨大;另一方面,车载、公共显示等新兴需求在成熟市场依然不断涌现。同时,既有需求上,尤其是彩电产品上平均尺寸的增长也将大量消耗行业新增产能。
第二, 在厂商间技术差距逐渐磨平的背景下,过剩产能下的竞争更多表现为成本竞争。例如,今年很火爆的小米换屏门事件,既是日本面板业“这个成本高地”“滑铁卢”的开始。
在成本竞争下,临近消费市场的大陆地区企业优势明显,日本企业则由于固有的经济环境成本较高,同时下游需求业包括手机、PC、TV等产品品牌萎靡处于劣势端。韩国企业则主要仰仗于规模话语权和自身终端产品优势,保持持续竞争力;台系企业则必须要把同成本下的规格领先作为关键竞争点,以此回避下游市场的距离劣势。这样的成本竞争格局决定了不考虑资金链的背景下,产能过剩时面板企业的淘汰顺序往往是日台韩陆。
实际上,在全球现有经济环境、消费预期下,无论是谁主动大规模扩大面板产业的产能,都相当于给整个行业挖了一个“过剩竞争”的坑。但是,不同厂商到这个坑的边沿距离可并不相同。问题不在于这个坑是否存在,而在于谁先掉下去,填满这个坑。
从单纯竞争的角度看,大陆民族面板业始终和日韩台企业具有“敌对关系”。而其双方作战的焦点无外乎上文提到的技术、成本和规模三个层面。在技术上,现在已经日趋拉平到没有代差,没有任何厂商具有能领先两三年的技术、或者是能改变市场需求结构的独家技术;成本上,大陆地区的面板企业无论内外资都具有天然优势;而规模则成为大陆地区民族面板企业现有的显著短板。或者说,无论从对抗敌人角度看,还是从自我发展角度看,上规模都是大陆面板业的核心重任之一。
所以,对于规模过剩的危机论可以休矣:因为大陆面板企业争规模,具有内在外在的双重必然性。尤其是在业内判断未来1-2年行业低迷的背景下,这种规模扩张恰恰是埋葬竞争对手的一把利剑。这也是为何海外面板企业频频高呼产能过剩危机的原因。但是,只要我们自己不站在这个坑的最前沿,那么只管把坑挖大:摔死你,不需要和你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