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度量产业三维,民族业者如何突破产能过剩这是液晶面板业潜在的威胁。这对于一个参与门槛高、产能集中的行业而言,不可能是少数人知道的秘密。那么,既然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一些企业,尤其是大陆地区的企业为何还要高调扩产呢?全球液晶面板的竞争规律说复杂,那是一个万亿美元产业的游戏;说简单也不过是技术、成本和规模的
搜 索

民族面板:要学会挖坑的艺术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5-10-16 作者:萧萧
分享到:
第112期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度量产业三维,民族业者如何突破

    产能过剩这是液晶面板业潜在的威胁。这对于一个参与门槛高、产能集中的行业而言,不可能是少数人知道的秘密。那么,既然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一些企业,尤其是大陆地区的企业为何还要高调扩产呢?

    全球液晶面板的竞争规律说复杂,那是一个万亿美元产业的游戏;说简单也不过是技术、成本和规模的三维竞争。

    从技术角度看,全球面板行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相对技术过剩,即新技术超过需求;第二,不同企业之间技术层级差异的世代间隔已经消失。对于第一个问题,一个显然的案例是高分辨率屏幕早已成熟到4K、8K阶段,即便是小尺寸手机屏幕2K技术已经如大白菜遍地开花,但是实际市场占比中,低端产品却依然占据优势。对于第二个问题,夏普是最好的例子:08年之前,夏普一直保持有一个世代的完整产业线优势,他曾经是群创和南京熊猫的技术输出者;但是目前的夏普却面临生存危机。2015年,华为、小米等大陆手机企业更是大举从夏普减单,转而采用大陆地区企业的面板屏幕。

    所以,液晶面板行业的技术竞争已经从十年前日、韩、台、陆保持有世代差异,变成了“扁平化”竞争。这是产业技术发展到接近顶点之后必然的结果。

    从成本角度看,液晶面板自身属于高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自身制造成本差异并不显著。国际市场上,产品价格更多的受到规格、当地能源,环境和其他产业政策、采购量和上游产业本地化程度、以及下游市场距离等边际因素影响。综合考虑,目前日本企业的成本优势主要是客户往往是高规格客户,如苹果——这个优势本质其实是高规格产品的出货规模优势;日韩台三地也具有产业成熟早、上游产业本地化程度高的供应链优势;但是,大陆地区企业则具有关税、能源、产业政策上优势,具有距离下游市场近的优势。

    不仅韩系、台系面板厂在大陆建设了生产基地,日系的JDI也开始大手笔在大陆地区投资,这些变化足以说明大陆地区的面板产业发展具有“客户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额外价值。考虑到未来中韩自贸区对关税的影响,日本和台系企业这方面的压力还会增大。临近需求市场这也是本土民族面板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而从规模看,三星LGD是全球面板市场的第一阵营,掌握有最强的主动权。群创、友达和京东方则是第二阵营,而且京东方规模还在快速提升之中。华星光电、熊猫、夏普、JDI等则构成了第三梯队,其中华星光电凭借高速的扩张大有后来居上,引领第三梯队之势。在产能规模的比较上,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国内企业的产能几乎都是近5年内努力的成果——或者说,在过去5年中,液晶面板行业的产能增长觉大部分来自民族品牌和大陆地区。这使得大陆成为日韩台后显示产业的“第四极”力量。

    规模对于液晶面板行业意味着什么呢?这个行业首先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规模就没有技术开发的资源,也没有分摊开发成本的空间;这个行业还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没有规模就不会有市场定价权,也会匮乏市场融投资的能力。此外,从采购端看,全球巨头如手机中的苹果、TV中的三星、PC中的联想等在供应商选择上都有巨大的“供给能力”需求,或者说没有规模就拿不下需求端的行业顶级客户。实际上,例如苹果基于JDI、海信基于群创、创维基于LGD、索尼基于友达等,需求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之间早已达成较为稳定的客户群生态,并形成了共同利益和价值——这种客户群生态主要依赖于供应者的规模实力。同时,本地面板产业规模也直接影响上游厂商的配套意愿,并形成一个关键的产品成本差异点。

    综上所述,民族面板行业现在正处于一个技术上逐渐追上领先者、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规模上高速赶超的阶段。而从未来看,规模竞争将是一个主旋律的事情:因为技术有顶点,成本优势会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下游制造的转移,以及外资企业大陆设厂而逐渐稀释。

   

视观察

中国互联网唯系统关注高端视听影像产业发展根本规律的新闻栏目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