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还是ULED?3月27日之后,彩电圈很多媒体、消费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3月27日,海信新品发布会上,刚刚宣布在国内量产上市的OLED电视遭遇“躺枪”:海信用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专家以及普通用户组成的对ULED与OLED两类产品的“盲测”来证明了“ULED的强大、OLED的渺小”。
性能相当,甚至些许优势,但是价格只有OLED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这样的优势让海信有信心去说“ULED”才是当下的王道、才是最可能普及的产品。不过这一结论,也并非“人人认可”,家电领域权威专家陆刃波就公开表示“依靠ULED去取代OLED那是不太可能的”;创维更是直露的警告市场“凡是现在提ULED的,都是吹牛皮的”!
公婆各说各演,谁对谁错,这可难坏了消费者、也搅乱了行业媒体的舆论口风。针对于此,笔者也想做一下不甚深刻的探讨:
ULED叫板OLED,谁错了?
首先,必须澄清一个事实。海信虽然努力说明了ULED电视比较OLED产品的优势,却并没有将OLED电视一棒子打死。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表示,OLED电视受良率和成本影响,产业化进程比预想缓慢,未来三四年难以普及,因此海信今后三年内会把精力放在4K液晶电视的优化和升级上。——这是海信最初的表达。
海信从没有说过不发展OLED电视,也没有说过OLED电视不会取代液晶电视和ULED电视。海信只是说:眼下市场,暂且不成熟的OLED,难以抗衡ULED。
对此,消费者的感触将更加明显。就全球供应链而言,OLED电视会在2014年到2016年,三年时间内,在基础产能上从10万台,上升到百万台的级别——但是这对于全球近2亿台的彩电市场而言,依然杯水车薪。秉承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OLED电视三五年肯定难以下降到和液晶同等的价格,更不用说OLED还有成品率一关需要跨过。
数量稀少、价格高昂,这是OLED电视未来三年的根本行业特点。那么这三年内,消费者就不要购买电视了吗、彩电企业就不生产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此,站立在市场“供给能力”这个最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行业能力上看,未来数年内液晶是主流、不断改善液晶电视的显示性能,包括ULED这样的背光模块的技术升级,将是彩电企业不得不大量去做的事情。
简单一句话,即便消费者觉得oled电视更好,未来三年也基本买不到OLED电视,或者需要付出很高的价格才能购买到OLED电视。更多的消费者,哪怕是高端用户,也只能选择液晶产品,也就是ULED电视。
事实上,海信ULED叫板OLED只是强调,现阶段,液晶电视的主力、主流地位难以动摇,并进一步强调液晶的画质还能提升。另一些媒体、专家和厂商,则强调,OLED终是产业唯一未来,替代LCD已经“在路上”。——一个是说现在的事情,令一个是说未来的事情,颇有“鸡同鸭讲”的味道,语言不通、时间不对!导致这两种观点对立的“时空”空间都不存在。因此,也就没有了谁对谁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