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日系三大彩电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
索尼将重心转移到设计、研发、品牌和运营上,提出2013年,索尼电视业务将固定业务成本降低60%,运营成本降低30%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去制造化”:除了25%的高端产品,索尼将大多数电视机外包给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代工企业制造。这能有效避免日本制造的高成本,也能提升企业在制造领域的“管理灵活度”,此外这也会使得索尼这家没有面板的彩电企业离“面板产出地”台湾更为接近。
夏普调整的方式则是面板和整机的经营分家:8代线主要服务于苹果等公司小型高档液晶面板;10代线鸿海入股后会帮助消化一半的产能;同时夏普在低端低价位产品上买入奇美(现更名为群创)的面板;同时在整机上夏普也加大代工采购。上下游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理顺之后,夏普彩电的综合成本也将下降。
松下最大的动作是决定进入“后等离子时代”。为了确保在全球彩电的霸主地位,松下建立起了全球最先进、也是规模最大的等离子面板产能。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平板的未来属于液晶。因此松下收购了和东芝、日立的液晶6代线合资公司,并自建了8代线液晶面板线。这些巨大的上游资产都位于日本。如果没有日圆升值,松下垂直整合的巨大产能将成为支撑松下彩电全球销量跃上3000万台的关键。但是日圆升值之后,实现了这一目标的不是松下,而是三星和LG。松下则面临上游产能成本过高的危机。关停并转部分等离子生产线,关停6代液晶线,研发投入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之后的松下,虽然全球产能和销量必须下降,但是这些动作却为彩电业务的扭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系彩电企业在2012年的这些改革和变化都会成为2013年开启新进攻策略的弹药。但是,好消息还不仅仅只是这些内部的调整,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
首先是预期中的日本版量化宽松对日本出口经济的影响。虽然夏普和松下在调整自己彩电产业的上游结构,但是二者无法改变其日本制造全球销售的基本产业结构。这使得日圆的贬值必然增强二者彩电的出口市场的竞争力。索尼彩电虽然本土制造的色彩不是很浓厚,但是日圆贬值对其也是利大于弊。日圆预期中的贬值还将会加大日本彩电企业在2012年的诸多战略调整的积极意义。
其次,韩元的增值将加大日本彩电业主要竞争对手三星和LG的出口市场成本。2012年11月之后,在日圆贬值的背景下,韩元开始增值。这使得主要依赖于出口市场的,而且关键面板部件产能均在本土的韩国彩电企业颇感压力。据投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分析师表示,因韩元增值及竞争日趋激烈,三星利润或已达到顶峰。
第三,国内大陆地区的品牌彩电企业,经过了2012年一年的增长之后,在2013年面临新的问题。第一是,面板市场开始复苏,上游市场的趋稳和涨价趋势将不利于上游面板大量依赖采购的本土彩电业。第二,国内产业激励政策除了节能补贴外基本已经退出,国内彩电企业能得到的政策性实惠正在减少。第三,彩电均价的下降使得国内彩电企业营业额成长面临压力。而且国内市场平板替代CRT的进程基本完成,未来市场增长能力存在变数。第四,2012年国内彩电企业已经分享了智能时代到来的第一轮高速增长,2013年则面临产品创新瓶颈和智能产品价格战的可能性。
以上这些来自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因素,都有利于日本彩电企业在2013年实力的回复和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