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连续9年国内彩电市场自主品牌中的销量、利润指标的领先记录,海信彩电事业的实力已经获得了相当深厚的积累。但是,即便如此,海信也没有理由骄傲自满,因为彩电产业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关口。未来海信必然与其他彩电企业一样会面临OLED时代的到来和智能彩电市场的开启两大挑战。
(2012年)7月5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表示,智能化对企业来说是一场残酷的考验,在它的冲击下“未来十年中国电视品牌不会超过三到五家”。分析认为,智能电视将会把彩电产业从注重以往诸如电路板、工艺、制造、供应链等等硬件的时代,带入以用户导向为核心的、注重软件、网络和云应用的“IT”化时代。
对于国内彩电市场“剩余品牌”在国内空调行业、手机行业、PC行业等产业的一线阵营无不只有三家或者更少。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重大产业原因在于这些产业的上游产业都处于少数垄断性竞争状况:空调压缩机、半导体芯片和液晶面板!在智能时代,平板彩电也会演义之一过程:事实上,现有彩电一线品牌比较七八年前就已经减少了三成,而未来还会继续减少。
如果说面对智能时代,海信在软件和内容上比较苹果、三星、索尼等跨行业巨头不具有优势的形势还是国内彩电企业的通病,那么面向面板产业的较量国内彩电品牌的分化已经很为严重。
虽然海信在液晶模组方面的投入较早,但是对于进一步深入一直比较迟疑。因此与长虹具有等离子面板自供能力、TCL具有液晶面板自供能力比较已经显得落后。尤其是TCL已经在全球销量上领先于海信,并在拥有8.5代液晶面板线的同时在筹划下一代的OLED项目和6代低温多晶硅TFT线——虽然这些还处于投资阶段,但是完整产业链能力的形成绝对会使这些掌控面板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海信的彩电产业优势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主要来自于终端产品、第二是国内市场倚重较强。未来海信如何在上下游之间拓展(面板或者内容),如何拓展海外市场将成为海信彩电产业发展的重要考验。
美国知名调查机构Display 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海信集团2012年第一季度的世界电视销售份额占据了4.8%,居世界第六位。海外销量上,据媒体报道,海信电器上半年出口数据亮眼,销售额同比增长 61.4%,销售量同比增长 46.9%。主要市场中东和非洲业绩提升明显,六成为自主品牌产品;澳洲和欧美也成绩不俗;并准备利用价格优势打入日本市场(2012年目标是日本国内10万台)。海信希望出口市场2012年至少占海信彩电总销量的三成。在国内,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更是语出惊人的表示,海信期望一骑绝尘,领先第二名“至少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海信的彩电国内市场占有率要从现在的15%跃升到22%到26%。
海信的目标,尤其是国内市场的目标,非常类似于夏普在日本的地位:在数家本土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中,一家独大。但是,对比夏普在面板产业和技术上的优势,海信并不可能复制夏普依托面板成功的模式。唯一可能的是海信努力复制苹果手机的成功模式。正因如此,海信不仅在2010年率先推出智能电视机,还推出了所谓的ITV个人电视(更像平板电脑)。在2012年海信智能电视板块更是推出中奖支持智能电视开发者、收购加拿大的安卓OS系统深度开发公司补充软件实力、并在云应用上广为结盟。
但是,海信的努力依然属于“彩电企业补短板”的类型,与苹果、三星、索尼等跨国巨头成熟的产业生态链,甚至即便与国内PC巨头联想入住智能电视产业的实力比较,海信都没有优势。海信等彩电企业暴漏的尤其重要的一点劣势在于:PC、手机这类传统智能设备,彩电企业都“很弱”——这是海信不得不推出ITV的原因之一(ITV的重要作用是智能电视的联机操控平台)。
借助智能之路,彩电的竞争阵营正在扩大,不仅是联想和苹果的加入,是不是也会出现智能TV的“小米”、“360”呢?腾讯也在收购手机设计公司,下一步腾讯会不会也收购彩电企业,或者直接让智能手机设计者来开发智能电视呢(毕竟而这技术上的差异是越来越小)?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海信眼中“未来十年中国电视品牌不会超过三到五家”的预言中的竞争者不仅仅是现在的这几家彩电企业而已!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是彩电产业在智能平板大变革时代的真实写照。“或者依托制造优势,尤其是拥有上游面板的企业,可以成为单一的硬件企业;或者依靠生态链优势、借助软实力实现软硬通吃;或者沦落为内容企业的打工者、OEM商;更或者从此销声匿迹……”这是彩电企业可能的结局,但是却不是可以自主选择的结局,海信等只能是努力在努力,最终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在于这些企业自身做了什么、怎么做,还在于竞争者的是否更高明。
因此,站在智能的高度,OLED下一代显示技术的门槛之前,领先的海信也只是暂时的领先,还没有炫耀的资本:四面出击只是说明,越是强大的海信越能感到四面竞争的压力和“楚辞歌声”!——而对于明天,一个不曾骄傲的海信,也许就是使海信成为周厚健眼中剩余的那三五家彩电企业之一的关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