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竞争中的新砝码:彩电业齐赶环保“高考”

绿色大考,业内中小企业最受冲击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2-06-18 作者:萧萧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绿色大考,业内中小企业最受冲击

    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集中在区域不平衡性上:中部西部与东部比较不平衡、沿海与内陆比较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比较不平衡、不同地貌特征地区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有自然资源因素、历史沿袭因素(例如,过去1000年来江浙地区都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有现实的人文因素。

    基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成为了决定国内彩电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必要充分条件。现阶段,国内彩电业在城市市场、农村市场;东部地区市场、西部地区市场;主流品牌市场、杂牌甚至冒牌伪劣市场;高端产品市场、低端产品市场都具有大量的分布,拥有不同势力的企业、不同策略的品牌、不同竞争方式的渠道体系。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彩电市场和产业向我国这么复杂:拥有大量世界巨头品牌、拥有本土培育的世界级品牌、拥有大型电商渠道网购渠道、也拥有分散的零碎经销商、能够制造全球最好的电视机——无论是自主品牌企业还是代工OEM企业,但是也拥有数量众多的低端其附加值产品和“山寨”型彩电企业……

    彩电产业则是内部的不平衡性,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国家的任何政策,包括节能补贴、《废弃基金》等的影响一定是多样性的。

    例如,彩电企业进入节能补贴市场的门槛是“年销售50万台”,这明显高于空调行业的10万台指标。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认为,50万台的数量要求对三四级品牌来说压力不小,政策对龙头企业较为有利,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再例如,大型品牌企业面对《废弃基金》总能内部消化,游刃有余:海信、创维等一直注重利润水平的企业,产品完全有空间吸收每台13元的成本增加——海信去年彩电产业利润达到16亿元的历史新高,对于按其销量总体上增长的《废弃基金》六七千万的成本消纳能力绰绰有余;长虹、TCL等企业更是先行一步布局废旧整机拆解等“新型城市矿山”行业,实现了《废弃基金》左手出,右手变成拆解补贴再回到自己腰包中。

    但是,对于另一些企业,成本性的因素却不得不考虑。市场上一些区域性的没有品牌优势的小彩电企业,年销量不过在百万台以内,甚至更少。同时,产品线又以廉价低端产品为主,将不得不面对“没有节能补贴”、无力进入废品回收正规行业等,完全被动面对“环保大考”的境地。

    分析认为,国内彩电产业是一个追逐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薄利市场:因此,《废弃基金》的成本不可能转移给消费者,只能企业自己消纳吸收;节能补贴的款项也不会转化成企业的利润,而是会以产品实际购买价格的降低的方式回馈给消费者。这对于不能享受节能补贴的小型企业无疑将是“巨大的竞争压力”——节能补贴意味着国内很多彩电产品会出现5-10%的实际售价下降,品牌企业竞争力将由此增强。

    国家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不仅影响企业的成本构成和竞争力,也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在国内主要发达地区和城市市场,彩电消费已经形成了注重环保指标的特点。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彩电能效指标制度的实施,以及企业的大力推广。但是,在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彩电产品的节能和采用更多环保公益技术材料的特点,还没有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参考点。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能力、价格敏感度和文化习惯氛围导致。

    国家新的节能补贴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在短期内让更多的消费者以更少的价钱购买到更好的产品;更在于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环保理念的大宣传:会起到播种机、宣传队的效果,将绿色生活、环保消费的理念从城市和发达地区市场,带到更为广阔的“农村和欠发达市场”。带有补贴的“示范消费”过后,留下的是更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概念的认识,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环保”敏感消费群体,从而在根源上推动企业重视并开发出更为“环境友好”的产品。

    总之,国家“绿色大考”意味着对彩电产业发展不平衡格局的冲击:中小企业、劣质产品将更快被淘汰;不同区域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将日趋接近;不同技术产品和技术思路的企业将在“环保”这个大主题上的认识也将更为统一;在面向环保的制造和生产流程中品牌企业和OEM企业的责任更为一致化!

   

 标签: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最新平板电视观察资讯

OFC2025丨长飞以创新科技赋能数字未来

当地时间4月1日,美国光纤通讯博览会及研讨会(OFC)展览盛大开幕,长飞公司以“Connect the World

HDMI 2.1b功能为娱乐系统设立新标杆

如果打算将所有这些影音产品组合成一套家庭娱乐系统,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还有更多好消息。由于HDMI&r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