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政策支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在采访中,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科技处处长盛志凡的一番话对记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表示,之所以由6家电视台合办一个3D频道,是由于目前我国在3D制作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制作成本偏高,单独一个电视台根本无法支撑一个频道,即使6家合办,对于系统内部来说也是没有收益的。但是相关部门克服困难仍然如期开播,是因为这将有效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让我们欣慰的是,3D频道的开播的确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强效催化剂,市场作出了快速反应,产业链各方的兴奋也都表露无遗。
有经济学家说过,2009年是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复杂的一年,2011年是既困难又复杂的一年。还有人说,2012年是谁也看不明白的一年。但不管怎样,中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消费者也需要新的消费热点。而一项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必然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同时也将促使该领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3D产业作为一个与广大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兴的产业,其发展不仅会极大地丰富广大消费者的影音文化生活,同时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作为一个多技术融合的产业,它不仅需要与相关产业完美融合,更需要有一个好的政策背景。而近年来相继推出的国家经济政策让我们了解到,政策的支撑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式的财政补贴,又比如一个新型电视频道的开播。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政策的推动,产业的生命力是难以为继的。它只有最终转化为整个产业自我发展的需求,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等,并真正激发出市场的潜在需求,这一产业最终才能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点评
标准短板正在补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全恩:
在我们着手制定标准之初,并没有想到产业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相对于产业的发展,3D电视标准的制定显得有些滞后。此前主要是进行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包括国家标准《立体电视术语》和行业标准《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试方法》,其中后者基本明确的几项性能指标包括3D亮度和亮度差、左右眼交叉干扰、3D对比度、3D亮度均匀性等。但这两个标准至今尚未公示。今后会加速标准的制定工作,但是由于此前只有25个国家开播了3D电视频道,因此可资借鉴的内容不多,仅有国际电信联盟推出了一个3D电视的评价标准,建议中国立体视像联盟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可参考其进行完善。
另外,健康是3D电视标准必须要明确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小孩的家庭不买3D电视,因为怕影响视力健康,有老人的家庭也不买3D电视,因为怕头晕,这必然会影响到3D电视的普及。
●工信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副主任张素兵:
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曾对市场上部分3D电视进行评测发现,有的产品立体感不很强,但长时间观看后没有不舒适的感受,而有的则能给人以强烈的立体视觉感受,但是观看1小时后就会让人产生头痛的感觉。这是因为部分企业的做法有些急功近利,为把产品卖出,过于追求立体景深和视觉的震撼。要想永久地把3D高潮延续下去,就要从观众的角度来考虑完善立体影像。同时,3D电视的观看位置、角度、距离等也会影响观看舒适度,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指南。而3D显示产品本身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评测方法标准。此外,3D眼镜的品质、3D摄像机的技术要求等也需要考虑和研究。
●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
借鉴日本的经验,目前我国对于3D健康与输出的评价方法已经形成草案。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和成熟,相关标准会陆续出台。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科技处处长盛志凡:
国家广电总局推出了3D电视的技术指导意见,分为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两部分,其中节目制作部分主要涉及视觉的安全管理,而传输部分,目前还是基于高清的方式,下一步将会开发一些自主创新的标准以支撑3D产业的发展。此外,对于机顶盒、2D到3D的控制等都将陆续出台相应标准。
内容瓶颈尚难突破
●北京消费者张先生:
在刚刚开播的3D频道里,最有效果的是广告,而且以体育赛事为主。目前看,3D频道的内容还难尽如人意。
●3D电影《齐天大圣前传》导演梁汉森:
由于受资金、设备、人才等因素制约,3D电视的内容瓶颈短期内还难以打破。3D电影在拍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各样的3D特效镜头对立体细节进行展现。制作3D节目,在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是制作2D节目的2至4倍。比如拍摄,因为需要立体成像,摄像机位要比普通节目多,影像切换较快的体育比赛更要求有6个以上的机位,而在后期剪辑阶段,加工和组合中必须特别注意左右眼视差、垂直视差等,甚至做一个字幕,都要考虑立体感觉。目前我们的技术设备和国外比不相上下,但我们运用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我们短期内还难以如《阿凡达》一样进行高达5亿美元的巨额投入,另一方面,人才的瓶颈更是亟待突破,目前我国的3D制作人还不足1000人。
●3D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畅:
3D制作的技术瓶颈不仅在于处理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比较好的模板库、方案库,大量的制作还局限于小作坊形式。因此中国3D处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整个产业互联互通,需要公共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