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判手中粮
与供货商之间关系纠结不同,苏宁55亿元的融资计划,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一座30层高楼却只打了两层楼的地基。
苏宁在10年战略规划发布会的前三天,正式抛出了拟以12.30元/股非公开发行股票4.47亿股,融资金额达到了创纪录的55亿元的融资计划。这与2004年上市时融资3.95亿元相比,已经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家电连锁企业类金融发展模式中的资金链问题,一直是行业发展的隐忧。苏宁电器通过股权融资获得充裕的扩张资金,对其属重大利好。”家电业资深观察人士梁振鹏说。
资本运作已经成为家电连锁企业的共性,大连锁长期占用供货商资金进行自我扩张和繁殖的运营模式并非万无一失。因为借的钱总要还,而且庞大的资金缺口和借债会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产生负面的冲击,现金流一旦断裂将会对企业带来重大的财务危机。
因此,在谈到上市时张近东用了喜极而泣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孙为民也曾对媒体直言,“光有成为行业龙头的信心不行,得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强有力的外部支持,这也是国外行业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原因所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虽然上市让苏宁从区域性连锁企业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连锁企业,但之后连续四次的增发募资,也勾勒出了苏宁为了这口粮袋拼杀的斑驳图案。
2006年6月20日,苏宁发布公告称,已向7家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2500万股,每股发行价48元,募集资金12亿元。苏宁透露,那次的募资投向,将全部投入到100家连锁店发展项目、江苏物流中心项目和信息中心项目中,而在连锁发展项目上大手笔投资5亿元。
彼时,苏宁徘徊在生死关口上。外资连锁巨头百思买斥资1.8亿美元收购了江苏五星电器,国内另一家巨头国美并购了永乐并放言“下一个将是苏宁”。那是一场血战。这也是为什么张近东在两年后一次媒体采访中仍然能够准确地回忆两年前亲口对黄光裕说,“‘如果苏宁做不过你,我把它送给你。’”的所在。
2008年5月21日,苏宁再次募集资金24.3亿元。2009年12月29日,苏宁第三次定向增发,募集资金30亿元,再加上本次的55亿元融资,这四次苏宁累计募集了上百亿元。
“此次55亿元的募资投向,其中在连锁店发展上,将为租赁和购置两种发展方式投入17.87亿元;在物流平台建设项目中计划投入29.5亿元;信息平台升级则重点投入2.22亿元,在优化供应链方面如加大采购预付款比例、加大定制包销差异化采购等计划投入5.5亿元。”这是苏宁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正面回答。其资金投向已经详细到了小数点后两位,这似乎也在透露出苏宁扩张计划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蓄势待发。
但是,55亿元能支撑苏宁未来10年的大扩张战略吗?一位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粗略统计,增开2000家实体店需100亿元左右,物流基地建设后续投入150亿元左右,信息平台的升级也需约50亿元,苏宁仍需再投入至少300亿元。”
刘步尘则认为大连锁不差钱。“大连锁不仅可占用供货商大量浮动现金,还可增发融资。另外,自身持有公司经营利润以及现金流都是其缓解资金压力的途径。”
不过,与苏宁极为相似的永乐电器也是一家民营的上市公司。起初,它因资金链压力于上市时引入摩根士丹利资金并签订对赌协议,后因败北对赌协议而遭摩根士丹利的背后一刀——抛售永乐股票,而最终沦为了其他竞争对手的盘中餐。
永乐电器的前车之鉴,也给了苏宁一个警示。如何舞出资本这柄双刃剑的剑花且不伤到自己,这是张近东和苏宁在不久之后就要回答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