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栗的长虹之治
长虹等离子屏项目,每一步都风险重重。它就如同热锅里的糖炒栗子,虽然好吃,但却异常烫手:弄不好,栗子没有拿出来,还会被烫伤。
然而,这也是一项战略投资的投资人和决策者必须承担的风险。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彩电企业之一,国家重点建设的绵阳科技城的领头企业,中国彩电市场连续18年的销售冠军,国家大型电子企业集团,彩电产业的国家军,这个时候的“根正苗红”不再是炫耀的资本,更多的是一个企业产业报国的责任。
在长虹决定进入等离子电视产业前,无数的可能摆在它的面前:它也可以选择等待,因为国家不会让这样有潜力的企业轻易“死掉”;为了规避风险,它也可以选择集中精力在终端产品上,但是这样不能振兴民族的显示产业;它也可以采用观望的态度,去等待产业明朗了再进行投资,但是这样“引进--消化--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就会再次上演……
但是,当赵勇登上长虹掌门人位置的时候这些可能就已经注定不会存在了。这个清华的博士后、长虹的总工程师、绵阳的副市长,深深的知道,一个企业地发展,一个产业的进步,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什么!
在长虹大力投资等离子项目的背后不仅仅是外人看到的长虹在“赌”自己的未来,更多的应该是长虹对“产业报国”这句长虹信条的忠诚。也许在长虹看来,其它彩电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些选择虽然不那么辉煌,但那却相对安全;不过它们不属于长虹考虑的范畴。军工的背景,国家军团的身份,决定了长虹没有其它的选择。
——不成功便成仁。在长虹宣布投资等离子产业的时候,有人这样形容长虹的决定。这样的形容在当时,多多少少有种“悲凉”的味道。时至今日,长虹等离子项目即将投产的前夕,再来品味这句话,其中更多的则是一种对“孤胆英雄”的由衷敬仰。
长虹是成功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长虹的大治之道到底何在?审时度势固然在其中,上兵伐谋、运筹帷幄也是一则。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到底是什么给予了长虹在巨大风险面前的勇气和意志,一系列精妙的大手笔之后的智慧源泉在哪里?到底是什么能够让长虹不顾危险的“火中取栗”?笔者觉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长虹的“国家使命感”中寻找。
最后,笔者想用国内著名家电专家的一段肺腑之言来结束本文,并以此向那些最近在“保卫祖国统一”和“奥运和平”的斗争中做出贡献的同胞致敬:家电专家,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呼吁,“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而经济实力增强的国民,应在日常消费中树立起‘强民用国货’的消费观念。尤其在消费类电子市场,外资巨头技术优势早已不如CRT时代,我们更应该支持民族品牌、民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