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企业注重产品价格公道性以及追求消费者的应用体验不同,外资平板彩电企业在过去五年的平板电视普及过程中的战略却呈现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在平板电视普及的早期,大概是06年年中之前,外资彩电企业普遍坚持高档次、高价位的产品策略。05年底的时候,外资彩电企业32英寸产品的平均价格是国内品牌的两倍,最高的产品价格差超过三倍多。即便是在05到06年上游面板资源大规模降价的时期,外资彩电企业亦然维持较高的产品价格。这使得外资彩电企业一台产品的利润水平是国内彩电企业的十余倍,甚至是几十倍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资产品报以高品质高价位策略的这段时间,其产品在产品功能上并没有国内彩电企业出色。其产品仅有的性能优势也大多来源于采购一些定制的高档处理芯片。这部分成本的增加只不过每台产品几十美元足以。而国内彩电企业同时期的高端产品也采用出色的液晶屏幕,例如三星的7代屏幕、LG的硬屏等等,并配以高档芯片,以形成更好的综合性能。不过国内彩电企业的高端产品的价位通常不敌外资产品的中端价位高。
长虹LT4219FHD液晶电视
事实上,外资品牌的液晶电视或者等离子电视产品不论是高端产品还是低端产品均没有明确的“性能优势”可言:高端产品其实主要就是高在芯片上。所有彩电企业都可以采购高档处理芯片。
外资彩电企业拥有比国内企业高得多的利润除了产品价格定的高外,还有两个秘密。其一是外资企业大多具有贯穿整个产业链的优势,其成本控制能力更强。其二是外资彩电企业长期以来坚持的高端品牌定位,形成的更高的品牌溢价:简单说就是外资产品卖高价格消费者也会买账。
不过,外资品牌高品质配合高价位的策略并未坚持长久。据统计数据表明,到06年中期国内平板市场国内彩电企业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3%以上。个别城市个别市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外资品牌的高价策略导致了其市场份额的快速流失。而在平板电视进入普及期之前,例如03年仅仅是夏普一家的市场份额就高达20%以上。
面对市场的流失,外资彩电企业在06年中期开始全面改变市场战略,推出了外资彩电史上空前的一次价格大战。据悉从06年中期到07年中期的一年时间内,外资平板产品的均价下调超过60%。大幅价格调整短期内对国内彩电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冲击,外资品牌也在短期内实现了重夺市场控制权的目的。统计表明,07年中期外资品牌在国内一线城市平板市场占有率恢复到60%到70%的比例,个别连锁销售卖场达到80%的市场占有比。
外资品牌大规模价格战策略能达成如此奇效的根源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外资品牌产品价格跌幅空前惊人,由于此前外资企业一直坚持高价位策略,产品价格随上游材料价格下调幅度过小,为其短期内大幅调价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第二是国内消费者短期内依然认为外资品牌产品具有高品质优势,高端品牌形象帮了外资品牌价格战很多忙;第三是国内彩电企业由于一直坚持产品价位跟随上游产品波动的原则,使得国内彩电企业没有足够的降价空间来迎击外资彩电巨头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