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机遇同在
国产平板电视的危机首先体现在成本的控制和利润上,估计大多数人都难以相信国产平板利润会有如此之低,就让数据来说明一切。根据DisplaySearch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3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是315美元(折合人民币2425元),37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为450美元(折合人民币3465元),而4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为590美元(折合人民币4543元),按照目前国内液晶面板占制造成本的七成来计算,32英寸、37英寸和42英寸液晶电视的制造成本分别是3464元、4950元和6490元。我们再来看另一份统计数据,2007年3月国产液晶电视的价格,32英寸的均价为5462元,37英寸的均价为8399元,42英寸的均价为11000元。从数据上看,好像还是有不少的利润,不过不要忘记了,前面提到的成本只不过是材料成本,还没有包括人工、渠道以及其他各项费用。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屏幕尺寸越大,厂商获得的利润额越大,特别是在40英寸以上的领域,厂商的利润远远比30英寸领域大得多。不过恰恰可惜的是,国内家电企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40英寸以下,40英寸以上则是外资液晶的天下,更何况面板等上游资源还掌握在外资品牌的手中。纵观现在平板电视市场上的国外品牌,韩系的三星、LG有液晶面板厂,日系的索尼、夏普也有自己的面板厂,先锋、松下、日立等有等离子屏厂,飞利浦也有和LG合资的面板厂。竞争中不仅可以得到上游资源的支持,价格成本上也占了先机,还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吸引力。反观国产厂商,除了价格之外已经找不出其他的优势,如果说利润给国内厂商带来了危机,同样也是一次机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不变的真理,从国外品牌发展的历史来看,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从飞利浦、三星、LG,到索尼、松下、东芝、先锋、日立,哪一个品牌不是经历市场竞争之后存活下来的,而且他们都有自己发展的侧重点。同样在国内,长虹、康佳、TCL、海信、夏新、海尔、厦华等等知名品牌,也是大浪淘沙之后才脱颖而出,而那些被淘汰的品牌甚至还没有被人们了解就消失了。现在剩下的品牌中,在将来还会剩下多少,真的很难预料,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才配存活下去,而现在的利润危机就是一次考验。哪个厂商都不愿意见到自己的品牌消失,但长痛不如短痛,索尼东芝放弃等离子制造,西门子放弃手机业务,这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谁都不能违背市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