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平板电视价格不断走低,的确促进了平板电视销售的火爆,如今已经基本上成为了城市家庭采购电视的首选,原来的CRT电视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在平板电视风光的表面下,众多制造厂商的日子却并不好过,特别是国产厂商,今年五一黄金周的平板电视大战之后,近期又传出了国产平板电视利润危机的风声,一时间众多的业内人士和厂商又开始忧心忡忡。实际上国产平板电视的利润危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了,早在平板电视迈入普通家庭之初,这个危机就已经开始露出了苗头,而此后的价格战更是愈演愈烈,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产平板利润危机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许这也是一个改变现状的机遇。
去年国庆期间,外资液晶采取价格突袭的手段,集体降价让国内厂商措手不及,之后总结原因,很多厂商都表示对此无可奈何,其原因就在国产平板的利润已经相当微薄。某国内知名的制造厂商曾经感叹,现在卖一台电视只能赚20元,甚至还不如卖白菜,此语一出,就在业内引起一阵轩然大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事情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到今年五一价格战之后,这个矛盾再次爆发出来。在刚刚公布的2006年财报显示,平板电视行业实际平均毛利率水平肯定低于2%,净利润更是低得可怜,有些甚至为负。与此同时,在一级城市市场,虽然国产品牌在表面上占据主导,但外资平板品牌的零售额已经超过70%,国产品牌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
在CRT电视时代,每个电视品牌的生产和销售都是各个企业独立进行的,都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后来家电连锁卖场开始兴起,使得电视制造厂商可以把渠道和销售这一块交给专业的企业去处理,使自己能够专心于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这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渠道之间同样存在竞争,家电连锁企业之间的并购加快,像百思买收购江苏五星,国美并购苏宁。当渠道大权都落入了少数几个企业手中时,一方面缺少了相互之间的制约,竞争加剧,最后还是转嫁到厂商身上;另一方面,厂商失去了渠道大权,就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任渠道商宰割。从今年五一的促销就能看出,之所以每个连锁卖场都不一样,就是源于渠道商和销售商自主降价的行为。
从实际数据就能看出,在平板电视行业,利润率分毛利率和净利率两种,我国彩电企业的毛利率大约在15%~17%之间,渠道商则要拿走毛利率中的13个百分点,再扣除物流、人员、库存费用,厂商所剩的毛利率空间就可想而知了。曾经也有企业宣称其毛利率超过10%,而实际上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CRT电视的利润率,而平板电视从上市到卷入价格战的相应时间近乎为零,过早和过激的价格战行为迅速挤压了平板电视应有的利润空间。虽然各个企业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而且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没有公开自己的数据,不过据估算,即使是像海信、厦华等表现较好的品牌,净利率也仅有2%左右,和国外同行的10%以上利润率相去甚远。
国产平板电视的危机首先体现在成本的控制和利润上,估计大多数人都难以相信国产平板利润会有如此之低,就让数据来说明一切。根据DisplaySearch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3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是315美元(折合人民币2425元),37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为450美元(折合人民币3465元),而4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为590美元(折合人民币4543元),按照目前国内液晶面板占制造成本的七成来计算,32英寸、37英寸和42英寸液晶电视的制造成本分别是3464元、4950元和6490元。我们再来看另一份统计数据,2007年3月国产液晶电视的价格,32英寸的均价为5462元,37英寸的均价为8399元,42英寸的均价为11000元。从数据上看,好像还是有不少的利润,不过不要忘记了,前面提到的成本只不过是材料成本,还没有包括人工、渠道以及其他各项费用。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屏幕尺寸越大,厂商获得的利润额越大,特别是在40英寸以上的领域,厂商的利润远远比30英寸领域大得多。不过恰恰可惜的是,国内家电企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40英寸以下,40英寸以上则是外资液晶的天下,更何况面板等上游资源还掌握在外资品牌的手中。纵观现在平板电视市场上的国外品牌,韩系的三星、LG有液晶面板厂,日系的索尼、夏普也有自己的面板厂,先锋、松下、日立等有等离子屏厂,飞利浦也有和LG合资的面板厂。竞争中不仅可以得到上游资源的支持,价格成本上也占了先机,还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吸引力。反观国产厂商,除了价格之外已经找不出其他的优势,如果说利润给国内厂商带来了危机,同样也是一次机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不变的真理,从国外品牌发展的历史来看,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从飞利浦、三星、LG,到索尼、松下、东芝、先锋、日立,哪一个品牌不是经历市场竞争之后存活下来的,而且他们都有自己发展的侧重点。同样在国内,长虹、康佳、TCL、海信、夏新、海尔、厦华等等知名品牌,也是大浪淘沙之后才脱颖而出,而那些被淘汰的品牌甚至还没有被人们了解就消失了。现在剩下的品牌中,在将来还会剩下多少,真的很难预料,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才配存活下去,而现在的利润危机就是一次考验。哪个厂商都不愿意见到自己的品牌消失,但长痛不如短痛,索尼东芝放弃等离子制造,西门子放弃手机业务,这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谁都不能违背市场的规律。
液晶电视制造技术不难,有人曾经用“面板+图象处理电路+驱动电路”来概括现在的液晶电视制造产业,虽然这一说法有点过于简单,但同时也反映出液晶电视制造入门门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抢占市场的唯一方法就只有打价格战,现在国内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国产厂商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价格战这条不归路,如果今天你不降价而别人降了,那么你的产品在市场上就失去了竞争力,卖不出去也是赔钱,那还不如爽快点降价,如此反复就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因此,虽然平板电视市场70%都是国产品牌,但80%的利润都被境外液晶面板厂商赚走了。厂商把重点放在价格上,带来的后果是消费者购买心态的变化,只要听说又降价就会很高兴,不管自己将来是不是要买这一款,降价总是好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都将目光投向了哪些促销和降价的信息,出现了认识的偏差。
而在另一个方面,厂商不断地提供更低的价格,产品的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产品质量是家电企业的生命,而低成本和高质量要求的矛盾越来突出,国产厂商不停打价格战,最后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实际上最终受损的还是消费者。近年来平板电视出现质量问题的事件时有发生,维修也屡屡受挫,而由于平板电视并不包括在“三包”条例以内,消费者权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和价格不断下跌不无关系,这使得消费者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且依照平板电视的价格,本身不应该出现如此的降价趋势,问题除了质量的缺失之外,售后服务的缺失也是一个方面。
目前在售后服务的问题上,很多外资品牌都开始逐渐重视起来,已经能够看出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的不同,这说明国外品牌再一次走在了前面,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比方说液晶面板质量问题上,对于面板非人为原因损坏,或者是由于面板的质量问题引起的故障,曾经采访过的几个国产品牌,都表示15天内质量问题可免费换机,但超过这个时间,液晶面板问题只修不换;而外资品牌的很多都表示,这种问题通常需要工程师上门检测,根据情况酌情考虑。先不说具体这种措施的执行情况如何,这里就可以看出,至少外资品牌在规定上面还是给消费者留下了余地,而国产厂商完全是为自己考虑,而忽视了消费者。液晶面板更换一次,少说也是上千元,如果由厂商承担,无形中增加了成本;由消费者自己承担,肯定也无法接受。
利润危机让国内厂商意识到,现在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发展,而是如何生存,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那么即将面临的就是淘汰,谈何生存?继续靠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现在已经是一条死胡同,只有把重心放在消费者身上,提高质量、性能和售后服务,才是今后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