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垄断加剧等离子被动局势
同期,等离屏的产能也处于相对不足阶段。等离子厂家更愿意把产品销往利润较高、市场更成熟的北美和欧洲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冷落进一步加重了平板电视大尺寸产品优势的宣传的不足。在国内市场更少的投入使本来阵营不够庞大的等离子产品渐渐失去了国内彩电企业的青睐。
目前虽然国内主流彩电企业都有等离子产品在产,但是这种支持更多的处于“形象”层面上。市场在售产品中,即便宣布把等离子作为未来方向的长虹,也很难在终端市场实现液晶等离子的平分秋色。国内彩电阵营全面倒向液晶的04/05/06三年,国内彩电企业牢牢占据平板总体销量的大部分份额。而这些彩电企业宣传的重点自然放在自己的重点产品:中等尺寸液晶电视上。
促成松下等离子在全球等离子市场中独占鳌头的因素可以归结为松下等离子完整的产业链。而恰恰是这种产业链的完整,使其它企业很难参与进等离子产品的市场推广。而一旦其它厂家在液晶产品线上的投入形成规模优势,则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挽救市场最终倒向液晶阵营一侧的历史趋势。当这一幕发生的时候,跟本上也将损害那些妄图垄断等离子市场的企业的最终利益,因为他们才是真正被市场抛弃的人。
业内专家指出,国外彩电企业,特别是等离子企业的生产过渡集中,且每个企业都包含从屏幕到终端的产业链条。这使得国内彩电企业的屏幕采购面临尴尬:赚钱的时候没有人卖给你屏幕,人家肯定优先供给自己的终端生产;而亏钱的时候有人卖屏幕,你又不愿意要。
同时,与上下游通吃的等离子屏幕供应商的终端彩电产品竞争,国内终端企业不具有任何优势。就如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家电营销公司副总经理繁実建史所言,“国内企业把组装这个松下当作成本中心的环节当作利润增长点”。在这种局面,国内彩电企业很难实现产品的最终竞争优势。这也是国内彩电企业投靠液晶阵营的重要因素。
与等离子产业不同,液晶产业即存在三星、夏普这样上下游通吃的巨头,也有着台湾地区友达、奇美这样专注于屏幕生产的企业。与这种专注于产业链一个环节的企业合作,更容易实现共赢的产业合作格局,同时不具有终端产品的直接竞争。相比之下,国内彩电企业在平板发展中更多的靠拢向液晶阵营的经营风险远小于靠拢等离子阵营。
这个时候,具有相对垄断性质的等离子阵营缺乏广泛产业支持的事实已经产生了恶果。那就是在国内市场的一再败退。而从全球市场来讲则是大部分等离子企业将主流产品线上移,液晶进一步侵蚀并占据平板电视即32英寸之后的另一个主流尺寸42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