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谈论彩电的价格战,就必须仔细分析“互联网品牌”这个阵营的行为。
2017年互联网彩电阵营不仅仅是“青黄不接”,而是“生死考验”。乐视的问题不必说了,几乎经历了“休克的一年”。其他互联网品牌也“暗淡了下来”——他们依仗的“成本定价、赢得规模”的商业设计,遭遇了“成本上涨和总量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更多的互联网品牌纷纷探索激光电视、VR、微型智能投影等“差异化小众”产品,以求“业绩解渴”。
反观2018年,彩电产业销量回升、进入增长通道;上游成本下降、市场价格战烽烟再起。这两点看似提供了互联网品牌重新崛起的机会。
但是,笔者对此的判断却是“时过境迁”。一方面,互联网品牌崛起依赖的粉丝文化吸引力已经衰退。包括初兴互联网产品概念的手机领域在内,消费电子行业都在经历“品牌文化正统化”的调整。另一方面,互联网品牌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品牌在电商市场的布局落后”这一渠道空隙。现在,显然这个缝隙已经不存在了。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彩电品牌此前的繁荣,与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或者说,其中有很大的“烧钱游戏”。而2017年的一场寒冬,足以让资本市场明白,彩电行业不是“轻松炼金”之地。资本市场的谨慎性,会严重压缩彩电互联网品牌的弹药供给。在加上这多年来,传统彩电品牌也学会了一些互联网招数,互联网品牌先发制人、出奇制人的优势已经没有。资本市场更不敢“再次大手大脚”的支撑互联网品牌的发展。
当然,在总体形势向好,价格战重来的预期下,2018年彩电业互联网品牌肯定比2017年更有“看点”。恢复性的品牌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互联网品牌的春天已经过去,指望再来一波“排山倒海”之势,那是痴人说梦。
2018年的互联网彩电市场将是小米这类“恒强者”的天堂市场、也会是另几个主流品牌“恢复性”市场修复的机遇,但是不是新创业者的天堂、对于原本的市场后进生,生死考验则只会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