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的彩电市场背负了太多的包袱:上文中的子品牌是一个,此外互联网化、粉丝、生态、智能、智慧家庭、家庭互联网等一堆或实在或虚无的新概念,让众多彩电巨头不得不“多头”行动。但是,这么多的新概念,却有一个共性,谁都没有解决“彩电企业做了这么多工作之后,钱谁出”的问题。
内容和硬件如何互动?不应仅仅停留在互借“嚼头”
乐视超级电视是成功的:至少它从新秀已经成长为了主流品牌之一。尤其是乐视创造了一个内容和电视一起卖的商业模式,更成为了业界独苗。但是,这一模式成功的前提是:乐视首先是内容平台,而非电视硬件企业。或者说,乐视的超级电视的成功,多一半还是乐视“视频”平台的功劳。
对于,大多数的彩电企业,是没有乐视这种优势的。大多数彩电企业,硬件是当仁不让的主业。而在内容端,互联网巨头已经布局完成,亦不存在彩电企业重新打造一片天地的空白市场。这就导致,传统彩电企业如果要“讲生态”就必须“与人合作”。
乐视是与自己合作,堤内损失堤外补,很容易掌握住价值平衡点。但是,传统彩电企业与域外企业合作,谁主导、谁得利多会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在市场拓展初期,需要做出利益让渡的阶段,谁出让利益、谁出让的多更难以平衡——从彩电企业看,自己的传统产品是可以单独盈利的,那么彩电企业必然没有义务或者意愿去补贴“合作者”的价值。而合作对方亦不想成为为彩电企业互联网化买单的“冤大头”。
生态的重要性谁都明白,大家都在努力建设,但是在解决“利益结构”,尤其是“盈利模式”的问题之前,大家的行动必然畏手畏脚。
这一点也成为2015年彩电企业将市场舆论中心“拉回画质”本身的关键原因之一。生态价值共识与实际行动路径无法确认的矛盾和市场割裂,形成了即便小米这类互联网概念优势品牌也愿意认可的“彩电行业舆论结构”重构需求。
这并不是说“互联网化、粉丝、生态、智能、智慧家庭、家庭互联网”不重要、不需要,而是说彩电行业在必然需要盈利的资本价值驱动下,必须选择以“画质和性能”为所有概念的基石和核心。
综上所述,传统彩电子品牌和主品牌的价值割裂、性价比模式和性能优先模式的割裂、生态等概念趋势与盈利需求之间的割裂等,以上三大行业矛盾和反思构成了2015年前半年彩电行业最主要的策略变化。这些策略变化更多的是修正了此前两年彩电业在新趋势上的过渡激进,并使得彩电产业重构价值竞争的话语环境。不过,这些新变化的市场效果如何,还需要至少6-12个月才能最终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