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份,小米发布了他的第二代电视产品。这款4000元的电视机,具有3D、4k、云、智能等所有新概念,并使用超薄设计、金属背壳、分体式音箱等时髦的“工艺形态”设计。这样的产品思路,符合小米品牌追求的“一款产品”打天下的竞争策略和高配低价的互联网规律。
但是,就是这样在乎“产品创新”的小米电视,实际上也没有任何超过传统彩电企业的“硬技术”。小米的思路,只不过是在“技术饱和的背景下,尽量把能用的技术都堆砌上,然后在以较低的价格赢得市场”。小米电视的创新状态也不是“独特”的,实际上,堆砌全部或者部分已有技术,是2014年全部彩电新品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思路带来的问题主要是两个:第一,产品的价格只能更低;第二,难以获得消费者“换新”的热情。
如果从过去十年的尺度上看彩电的行情变化,可以发现10年前的2004年,大尺寸平板彩电产品价格低于20000元的非常少,而现在价格高于4000元的就已经算高端了。这十年间,彩电技术的进步,最核心的表现就是“价格下降”。
但是,即便价格下降的主线不能逆转,彩电企业还是会有一些办法创新,来维持自己的利润,这些办法主要是:2K电视的普及、网络电视的普及、LED电视普及、3D电视的出现、智能电视的普及、更大尺寸产品线的丰富,以及现在4K电视的普及——这些新产品,每一波都能将相应消费需求的市场毛利拉升50%以上。
也就是说,一方面,彩电产品的价格是持续走低的,另一方面,彩电产品在具体产品线上的创新,又能阶段性的拉高售价——而后者,则是彩电企业“赚钱”的主要方式。如果这种创新消失,彩电企业将面临一个“只会不断下降”的从产品价格线。
不断创新的彩电产品,不仅仅是为彩电企业赢得了“利润空间”,同时也是市场的消费动力。例如,LED电视的普及和LED光源节能水平的提升,是促使国家先后出台彩电下乡、以旧换新和节能补贴等政策性激励手段的“产业基础”。再比如,大尺寸和2K、4K产品的普及,促进了早期购买中小尺寸、低清晰度电视的高端消费者,在产品寿命期内频繁更换新电视;云智能电视的发展,将在2014年带来超过2000万台的智能盒子市场。
如果,彩电产品的技术创新出现停滞,那么以LED液晶电视10万小时的背光寿命计算,消费者可以使用电视机20-30年而不更换。LED液晶电视的寿命远超过传统CRT电视。没有新技术的激励,消费者更新产品频度必然降低,市场规模则会随之萎缩。
在彩电市场新品、新技术创新乏力的背景下,价格战会是最直接的竞争选择。乐视、小米、联想,等彩电新手无不选择价格战作为产品的核心价值点之一。即便是酷开、mooka、kktv这样的传统彩电企业的互联网电视子品牌,也难以逃脱价格战的宿命。
2014年彩电企业的行业亏损,与互联网电视的价格战拥有密切关系。同时,这一行业性困境,也与市场缺乏重量级有吸引力的产品创新,和去年结束的节能补贴优惠政策对市场的透支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液晶电视普遍长于传统CRT电视的稳定使用期有关系。而彩电产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创造彩电产品的“非技术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