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征文比赛中,笔者在《日本企业应寻回昭和魂》一文中提到,日本产业的复兴应在立足于国内企业的合纵联合的基础上,重视与台湾的联盟。2012年3月,鸿海入股夏普,标志着“联日抗韩”的开始。然而,由于夏普股价的大幅下跌,其后鸿海与夏普在入股价格上产生了分歧,争执不断。
在夏普与鸿海投资交涉处于胶着之际,2013年1月,突然传出三星入股夏普的消息。鸿海恼怒,鸿夏之恋蒙上了阴影。
鸿夏谈判的最后期限定在2013年3月26日。在日台联合前路未明之际,笔者试着汇集日本国内媒体近一年来的热门议题,试图分析对鸿海、夏普与三星的三角关系,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去电视化”的去与不去
日本电视机产业的集体亏损,使得日本机电厂商对电视市场持退出态度。首当其冲者,是综合机电三社——日立、东芝和三菱。近几年,伴随着全球铁道、发电事业的勃兴,日立、三菱在重电化的道路上走得颇为稳健。日立在电视机市场已实质性撤退,三菱仅保留少数面向美国市场的背投电视的生产,东芝则加大了对TCL的制造委托。
其余厂商,先锋早于2008年便已关闭等离子的生产线;JVC仅保留在马来西亚生产中低端电视。2013年,由于等离子前景未明,去电视化的浪潮更是进一步波延到曾为全球第一电视机生产商、历史总产量超过3亿台的松下电器。
《东洋经济》2013年2月2日号期封面文章《向日立学习》,号召消沉的日本机电行业以日立制作所为榜样。
那究竟如何学习日立?是否应该僵硬地以“去电视化”为指标?
笔者认为完全“去电视化”的论调是十分荒谬的,去电视化只能是日本部分厂商(尤其是重电厂商)的选择,日本机电产业整体“去电视化”并不可行。
在上世纪80、90年代被称为“家电王国”的日本,在电视机的生产上有着深厚的传统。这种传统所带来的,是在电视机生产技术及画质上的深厚技术积累——SED,Alis屏,WEGA Engine……;是世界对日本电视机品牌的认识——索尼、松下、东芝……;同时也是日本半导体业的产业依靠——NEC,TDK……。这些统统会随着日本在电视机产业的整体撤退而流失。
在可预见的将来,电视机仍是家庭视听产品最重要的一环。有着深厚传统的日本电视机产业理应重整,使之坚实化,重新占领市场。
日本并不缺少先进的显示技术,在激光电视、有机EL等未来电视技术上,日本领先着一大步,这是日本材料科技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所决定的,非但韩国不能超越,即便美国也是难以逾越的。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日本依靠这些技术引领市场。日本理应在技术产业化作坚实的推进,以期重新引领市场。
另一方面,全球电视机市场的未来数年,仍将由传统液晶主导。日本现存有实力和份额的液晶电视厂家所剩无几,在液晶时代狙击韩厂的责任几乎就落在索尼与夏普的肩膀上。索尼与夏普寄托着日系品牌在全球电视市场复兴之希望。
曾在日本及全球液晶市场独占鳌头的夏普,至今仍拥有最好的电视面板技术——ASV和IGZO,这些是去年新成立的Japan Display所不及的。夏普面板与索尼的画质技术结合,恰好是互补之势。
近年来对日本厂商一路下滑的一个因素,是电视机薄形化的发展趋势,电视机由CRT时代的画质优先转变为网络化、智能化、家具化。因此,有些媒体把Google与苹果视为未来电视机两大阵营的首领。
未来电视机产业是否将由软件厂商主导,这是有争议的主题。倘若日本厂商能主导下一代显示技术,这趋势便能扭转。然而,在趋势未完全显露之际,液晶面板过剩,日本电子产品包括电视销路不畅的现实,使得像夏普这样的面板生产商产生攀附潮流胜利者的想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iPhone 5销量未达预期,iPad份额下滑,iTV推迟上市,苹果失速是否会带来对部件需求的减少。这正是夏普所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