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核”之路漫漫
一定意义上,国内作为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制造国度,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大量企业却无法登陆CES盛宴,“中国制造”的标签只能出现在参展产品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凸显了大陆地区产业链对核心研发设计和核心制造能力的缺失。
在技术上和核心制造能力上封堵国内产业已经是国际消费电子业的“阳谋”。2010年,京东方几经借款、募资,终于建设起北京8代液晶面板线。然而就在量产前后,全球市场,32英寸液晶面板价格陡降20%。以三星为首的国际液晶面板业对民族企业展开空前的成本竞争:由于国际巨头进入市场较早,他们的早期生产线已经收回成本,晚期线也稳定运营数年;相比较京东方则敢进入这个领域:伴随之最多的词汇是投资、投资、在投资!
与液晶面板相比,芯片制造业国内自主产业更为弱小。2005年,笔者参观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实验室的时候,相关人员就曾经表示:他们最伤心的地方就在于芯片“流片”。也就是设计完成后,第一批样品的试制。碍于国内不具有相应条件,龙芯只能大价钱委托台湾企业去制造。这不仅加大了研发风险和周期,同时也可能面临随时被人“掐脖子”的危机。
在现在电子产业中,半导体制造和液晶OLED等显示产品制造,同样都是高投资、大风险、高科技含量的领域。而这结合业是整个消费电子产业最具集中力、垄断性的关键产业节点。没有二者的话语权,就不会真正具有消费电子业的话语权。三星和LG为代表的全球消费电子后起之秀在CES展的辉煌,无不是建立在上游制造和研发实力基础之上的。我国台湾地区企业的消费电子展上的辉煌,也与台湾地区在上游产业的关键制造者地位息息相关。
有人曾经说过,进入半导体或者液晶工厂的车间,那种空前的洁净度、安静、几乎没有工人的高度自动化,就像是进入科幻世界一样。在这些领域的实力,才是CES花花绿绿、凡尘萧嚷之后的巨头本质。这也是国内消费电子业界真正的痛楚: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联想、海信、TCL,也需要更多的京东方、华星光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大,而且强,才能真正实现支撑中国梦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