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2013年1月8日,新一届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再次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开展。据说今年的展会,将是2005年以来第8次超越15万人参与的盛会,甚至参会人数有可能创造46年来的新高。
大陆厂商参展属凤毛菱角
作为代表了全球消费电子业技术革新趋势,窥伺全球消费电子业发展天机的最佳舞台,CES也吸引了很多国内企业,包括台湾地区企业的参与和关注。更甚的是,国内主流媒体、尤其是科技媒体都会对该展会做详尽的报道。很多国内的专业性消费者,都是从CES的新闻中来了解,未来一年消费电子产品到底有哪些需要“提前攒够零用钱”。——对CES的这种空前关注,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出产地,以及前三位的消费市场的一种必然表现。
但是,豪华盛宴的尘埃背后,每一个展会的参访者和关注者都能发现,国内,尤其是对大陆地区消费电子产业界对CES的参与依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2010年的时候,国内彩电企业开始进入CES的主展厅。这条新闻曾经被吹捧一时。但是,当更多的消费者看到,如此的盛会也能缺少苹果的参与,2012年微软作为连续数年开幕词的致词方,也宣布退出CES的时候,人们会联想到“CES”也许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重要。实际上,更多的全球巨头,特别是垄断性巨头在选择“独立的新品发布会”替代CES的价值——因为这样更能展示这些企业个性和实力派的自我。
大陆地区企业挤入CES已经是凤毛麟角:联想、TCL,或者海信。无论是IT业界,PC或者智能手机;还是彩电行业,在CES上中国民族军团的大旗还是主要抗在台湾企业的手中。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不在于台湾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的比重(实际上,世界最主要的消费电子产品,大多数最终都是在大陆加工、包装、并出口的),而在于台湾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的独特关键价值。
国际巨头具有上游产业结构优势
消费电子产业是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同时也是下游劳动密集型的产业。Intel的CPU研发和设计实力全球独步,同时他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目前,一条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半导体生产线的投资不会低于50亿美元,而形成产业基地化的规模优势,至少需要三条以上的生产线。
同样的特征也在三星身上聚集:三星不仅是半导体芯片的设计者、制造巨头,还在消费电子的另一个重要上游配件领域“液晶面板”市场拥有全球优势。一条8.5代线的建设投资成本在200亿人民币左右。三星作为产业优势的,不仅是具有全球最大的8.5代液晶面板线集群,他甚至已经在开拓下一代的OLED面板8代线市场。
一台苹果畅销的平板电脑(虽然苹果已经很多年不参加CES),主要的硬件部件包括触摸液晶显示屏幕、半导体CPU、半导体存储期间,以及壳体和外周电路。其中,CPU产品来自苹果自主设计的ARM架构,可能由台湾或者韩国企业加工制造;存储半导体则可以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或者台湾的企业,显示屏主要采用韩国和日本的产品。不过,这台产品最终会在大陆地区的富士康的厂房里,被年轻的工人们组装起来——这就是大陆分配到的产业链的追重要环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段。
如果在向消费电子产品的更上游追溯,半导体制程的关键设备光刻机,世界三大供应商中两个在日本,那就是佳能和尼康。包括液晶和OLED在内的显示产品,核心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主要来自于日本和韩国。从半导体芯片到显示产品的核心专利则掌握在欧美日韩企业的手中——即便我国台湾地区的IT企业,也只能自称“下游打工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