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时代“运营角色”的迷茫
大多数国内品牌彩电企业不研发制造IC、OS、CPU、面板,彩电代工企业同样不研发制造IC、OS、CPU、面板。然而,品牌彩电企业和代工企业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品牌彩电企业除了“组装”之外,还拥有强大的“品牌软资产”。
消费者为什么购买品牌彩电产品?为什么代工企业的产品最终还是要贴上品牌才能真正在市场上销售呢?那是因为品牌本身意味着其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承诺,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这是种强大的无形资产。
即便在入门门槛已经很低的智能平板时代,产品的品质依然会参差不齐。作为购买行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保障买到好产品的最简洁和可靠的方式,就是依赖一个品牌长期积淀下来的市场印象。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这意味着,产业性的产品创新力的下降不会轻易转化成为品牌企业的竞争弱势——事实上,影响整个彩电市场的创新危机,给每个彩电品牌提出的挑战都是平等的。
品牌彩电企业除了可以依赖的“品牌价值”这个软资产继续做自己的销量霸主外,还可以凭借智能电视用户群的优势,以及在用户中的良好口碑,成为智能电视专业应用产品、软件和内容的销售商——这就是苹果成功的智能手机应用商城模式。
品牌彩电企业构架智能时代的平台运营角色的本质为:
一、彩电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的业务范围全面突破硬件的制造和销售,成为软件代理销售商、综合应用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的智能应用系统维护服务商;
二、彩电企业的创新重点从传统的硬件、功能、画质等方面,转向系统应用、运营和企业生态创新——彩电企业创新的方式、方面、方向、方法都会发生新的变化。
但是,彩电企业实现智能时代的运营角色,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内部转型。彩电企业角色的转变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条件的支持:是否吸引了足够多的内容合作伙伴。消费者对智能电视品牌支持的本质之一就是对这个品牌“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的判断。而一个品牌彩电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智能应用合作伙伴的关键不仅在于具体的利益合作方式,更在于这个品牌彩电企业拥有的强大的智能电视潜在用户群。
只有那些市场份额足够大、销量足够多的彩电品牌才能组织起来像样的智能生态链:无论是出售内容还是建设软件商城,成功的前提都是“智能机的销量规模”。
相反,那些市场份额很小的二线彩电品牌,在智能时代,沦落为简单的组装搬运工角色的可能大大增加。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消费者粉丝,吸引应用服务企业加入自己的智能生态圈——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成为具有“运营”角色的彩电企业,不能分得运营型收入的利润。更为可怜的是,这些企业可能在“智能生态链上”必须依赖于和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大型品牌彩电企业的合作。
总结:
在一直强调产品创新的品牌彩电市场,终于迎来了一个使得自己的终端产品创新价值边缘化的,叫做“智能平板”彩电的新时代。在这个是时代,技术革新的力量被分配到了其他的上游产业,终端彩电品牌面临角色转型、行业洗牌和市场重组的多重可能。在日益加剧的历史性变革面前彩电企业必须谨慎的思考,什么才是创新力边缘化时代的危机和机遇,并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崭新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