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4K技术的液晶显示产品要普及,厂商不仅要证明4K的电视机、PC显示器效果更好(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很难做到);还要证明新技术产品的成本经济性。
研究数据表明,消费市场能够为4K技术承受的成本上扬程度是20-50%。只有达到这样一个成本控制水平,在消费市场4K液晶才能站住脚,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一。而如果要取代传统1080p产品,4K技术液晶显示产品则要证明传统产品已经不够用,或者不具有价格优势。
全高清32寸液晶难以普及的关键就在于成本过高。42寸全高清液晶普及的原因则在于1366*768分辨路的42寸液晶电视成本也不会低多少。大众市场首先是一个价格敏感市场,而不是技术敏感市场。如果没有可以承受的价格,再好的产品也难以普及。目前七八十英寸的液晶电视虽然大量采用4K技术,但是售价高昂,被比作一辆汽车、或者一套房子的首付:这样的价格普通市场绝难接受。而即便是东芝55英寸级的4K产品,售价也超过55英寸液晶市场均价的两倍,只能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
更为重要的是同样的液晶显示尺寸,4K产品的成本一定高于2K产品。因此,在4K片源难求,4K功能实际无法使用的背景下,2K产品只要稍稍有所经济性,哪怕是20%的价格差,4K产品都难以成为主流。
另外,本着观看距离抵消像素距离的理论,在讨论4K普及的时候,还必须注意消费者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种产品,这种产品是不是真会带来画面效果的改善。至少在30-40英寸级产品上,2-3米的观看距离上,4K对画质的提升(不考虑裸眼3D这个不成熟的技术)并不明显。
目前,虽然4K的声音,在彩电产业界已经逐渐高涨起来,但是大多数产品还集中在大尺寸产品上。如果彩电产业真心要推动4K的产品普及,首要要做的事情,莫过于在主流尺寸上推出4K产品。在实现这一点之前,任何关于4K彩电普及的讨论都不过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因此,4K前途如何,现在任何断言都还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