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流的液晶电视机产品,除了32英寸主要采用1366*768的分辨率外,其他产品均主要采用1920*1080的分辨率,也就是全高清1080p分辨率。从实践的角度看,现在液晶电视大多数产品的分辨路水平已经达到适当观看距离下人眼的分辨力极限。在50英寸以下电视机上推行更高的分辨率产品,对于画面提升的意义不大——这就如同全高清标准在32英寸级产品上始终难以普及一样。
事实上,4K产品的主要意义在于缩减大尺寸产品的点距和面向裸眼3D。
70、80英寸的大尺寸液晶电视和显示设备,虽然在家庭用户中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一旦拥有这样的需求,消费者自然是“高端享受型”客户。那么厂商就必须提供与这种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显示性能,这就是4K。
对于裸眼3D技术,一个不能忽视、同时也不能避免的问题就是“显示裸眼3D画面必须以成倍牺牲显示设备的显示精细度”为代价。因此,在东芝55英寸裸眼3D电视上,实现裸眼3D效果下的高清显示,就至少需要4K级别的分辨率——如果没有4K技术,裸眼3D显示器就不能实现高清的3D效果。牺牲了高清的裸眼3D也就会失去市场价值。
虽然,对于大型电视盒裸眼3D,4K技术是如此的必要,但是这两种应用短期难成彩电市场的主流。
超大电视机体积巨大,需要更大的客厅。这对于全球消费者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同时,这类产品价格昂贵,达到普通彩电的数十倍,消费经济性明显不足。这些原因都会使得70/80英寸分量级的彩电只会是少数人和少数特殊应用场合的宠儿,而不会真的走向普及。
在裸眼3D的市场需求上,不仅要面临3D片源不足的困境,也要面临现有裸眼3D效果不佳的技术瓶颈。东芝虽然力推此种产品,却也并没有拒绝没有裸眼3D功能的4K电视的上市。后者的出现,恰恰证实,大幅增加成本的裸眼3D并不真的适合市场。
因此,指望着大尺寸电视或者裸眼3D来推动4K液晶的普及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