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电厂商的衰落是谁的责任?
韩国政府对三星和LG等家电厂商进行政策支持,1)进出全球市场,享受规模经济的优越性,2)以人员开支低于日本这一优势进行充分动员,3)政府对汇率的干预导致韩元贬值,加之日元升值,相当于日本产品的价格贵了20%、韩国产品便宜了20%,日本产品不得不接受相对于韩国产品这40%的汇率差额,4)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进行产业重组,不再具有竞争力的部门的转型相对容易。
进行结构调整之后,很多的日本技术人员纷纷被韩国和中国的企业雇佣,韩国和中国的企业轻易就得到了日本常年累积取得的技术。
与韩国家电厂商的优势相比,日本的大型家电制造商有将近10家,都在日本国内这一极小的市场中重复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各厂商的生产规模小、享受不到规模优势、逐渐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但仔细考虑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受通产省的政策影响,政府与业界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美国的巨大市场相比,战后日本的低工资、以小集团活动为中心的品质和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加之日元保持在较低价格,都对日本的家电产业进军国际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日本的情况却在不断恶化。导致该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应该算是80年代的日美构造协议。该协议指控日本很多产业领域,特别是半导体领域太封闭。
其中,作为日本文化特征的“合作”成为了攻击对象。也就是指,日本的业界有太多勾结,政府和业界的合作过于密切。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却打着官民“合作”的旗号,与Sematech公司进行了半导体的共同研究开发。
最终,美国的半导体行业占据了比日本有利的地位。那之后,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就对美国大开放,直到今天还在进口。
受外部压力的影响,日本通产省放宽了家电行业的政策,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家电厂商变得过于强大,从经济产业省(过去的通产省)的制约下解放出来,变成了没有司令部的很多大企业混战的局面。无论是国家,还是业界,整体的调节功能都被削弱了。
作为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整体观,但日本无论是国家的领导者、业界的领导者、还是各个企业的领导者,都没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缺乏对国家、业界和企业本身整体发展和长期战略的思考。因此,在日本就形成了一种其他企业做了我们不做的话就不行的想法,在狭窄的市场中反复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耗尽了体力。
相反,在今后极具发展前景的智能手机领域却几乎看不到日本厂商的身影。如果经济产业省的产业政策还存在的话,应该不至于出现这样的局面。此外,即使没有政府的主导,如果业界整体相互协调的话,应该也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更糟糕的是,日本在对是否使用产业政策犹豫不决的时候,亚洲各国已经形成了可以称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亚洲特有的资本主义,日本失去了其优势。
如今,这些家电业界的企业都应该更新换代领导者,进行经营重组了吧。
生产出真正的高附加价值产品,创造出不在乎大小的寡头垄断市场是关键所在。同时,在薄弱领域和后发领域与其他厂商合作非常必要,把力量团结在一起是关键。
索尼基于“长期思考”这一日本式经营的特点,孕育出了可以承担风险的自由豁达的企业文化,应该算是走向国际化最成功的企业。此后,虽然索尼也希望进一步实现国际化,但并没有能创造出受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在国际化的名义下,索尼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企业文化,不是吗?国际化是指,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真正理解日本的文化。
(未完待续)
译自:4月11日【日本】日经BP社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