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军团的迷茫和失误
国内彩电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全面市场优势的形成不是特例。
在国际市场也面临同样的变化:三星、LG已经成为全球彩电市场的一哥和二哥,韩系取代日系成为全球彩电市场的领航员。海信、TCL等国内彩电企业在欧美日等国家市场不断突进,已经有望进入市场前五名。日系传统巨头市场位次因此在此后延。国内彩电代工业兴起,日系彩电企业中国造、欧美彩电中国造比例大增。而且这些中国造彩电不是向以往一样,在索尼、东芝的中国工厂制造,而是在专职代工工厂制造。日本彩电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丢失了份额,也在不断的“去制造化”。
造成日系彩电企业国内外市场困境的根本原因不应简单的归纳为彩电市场新需求、新技术、新行业规律的出现——因为这些新的东西不仅仅影响日本企业,也影响全球的其他彩电企业。日本企业目前的困境,更多的表现在“对市场变化的错误反应上”。
第一, 日本企业持技术自重。液晶和等离子显示技术均发源于日本。甚至直到目前,韩国、台湾和大陆地区,等离子和液晶显示面板企业对日本在上游设备和材料上还有不同程度的依赖,难以全面自立。但是,这种技术的优势不仅没有成为日本彩电业的竞争优势,反而拖累了很多企业。
追求卓越影像技术的额日本公司,一直觉得液晶和等离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佳能和东芝在开发SED技术,索尼专注场致发光技术和OLED技术,三洋也专注于OLED技术。这使得这些企业丧失了平板发展初期的市场机遇:丢失时间的人自然不会不丢失份额。当06年开始,液晶等技术的主流趋势已经明朗之后,日本企业也并没有成功的把握这一优势。
日本大型液晶面板业的支柱是东芝日立松下联盟,以及夏普。自称液晶之父的夏普,拒绝外售面板,不仅限制了竞争者的采购,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尤其是作为日军团的二线企业,夏普投资能力本身就不足。对液晶面板项目的封闭式的决策,使其背上了巨大借债包袱。东芝、日立和松下联盟则不甚团结。松下和日立拥有等离子技术和产品,东芝研发SED技术,三者在液晶上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下的联合工厂自然难以发展壮大。
同时,日系彩电军团的另一巨头,索尼则没有认清历史的方向。在场致发光技术碰壁之后,企图发展OLED技术。但是碍于实际技术储备不足难以成行。此后又进入三星和夏普的液晶面板投资计划,希望能获得面板产业的话语权。——过去十年索尼一直在“上游面板上不听折腾”,但是却没有取得有效成效。这是索尼彩电持续九年亏损的根源之一。
第二, 日本彩电产业在彩电应用需求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反应迟钝。在功能型电视、智能电视的推出速度,在节能电视和超薄产品的推出速度上都落后于韩国和大陆企业。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后平板时代的竞争焦点”。
以07年为分割点,此前的平板电视,特别是液晶电视的市场竞争性能和价格成为决定性因素。这一时期液晶显示技术还处于爬坡阶段,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谁能采用最优秀的显示效果的技术和面板,或者同等效果谁的价格更低谁就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但是,07年以后,功能型电视、节能产品、网络电视和智能电视等崭新的应用需求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另一个要点。而且是超越了显示效果和价格的最关键竞争要点。
07年后,液晶面板各企业的技术基本稳定,大的性能提升不在出现。标准化、IT化和半导体化的液晶制造体系,决定了大多数液晶面板产品没有本质的优劣之分。采用同档次面板、同档次处理芯片的液晶电视,显示效果也不会因为选择的配件品牌、或者终端企业品牌不同而拥有较大的效果差异。
但是,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没有科学意识到这种市场变化的价值。日本企业依然把画质效果放在宣传和技术投入的首位,而不是智能等开放性功能。在关键创新战略上的错位,使得日本企业在智能电视时代,不断失去其传统的品牌魅力、技术魅力。
此外,日本彩电军团“屋漏偏逢连夜雨”:日元升值、福岛地震和核事故、泰国洪水等随机因素也和日本彩电企业作对,进一步导致日本企业此前一系列迟钝反应的恶性效果的放大化。进而导致了索尼、松下、夏普,日本彩电三巨头2011年合计达200亿美元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