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事后才知道,京东方的海外收购成功恰逢其时。2003 年1 月资产交割初步完成之后,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的价格立刻开始上涨,这轮液晶周期的景气阶段一直持续到2004 年6 月。在这期间,BOE-HYDIS(韩国京东方)赢利6000 万美元。
但京东方的海外收购不是出于利用现有生产设施赚钱的战术目的,而是出于解决进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所面临的技术来源、专利障碍、起步市场和核心技术人员等战略要素。
由于立志成为“显示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的进取性战略非常清晰,所以京东方在收购过程中就决定了收购后要走的关键第一步,即被京东方自称的“海外收购、国内扎根、海外上市”的道路——利用收购的技术资源在北京建设一条5 代线。
2003 年9 月26 日,京东方第5 代TFT-LCD 生产线项目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动工。此时,全球第一条5 代线是韩国LG 于2002 年5 月建成投产的,而全球最早的两条6 代线是夏普和L G 于2004 年才建成投产的,所以京东方建5 代线的决定表现出追赶先进的气势。也就是说,京东方投5 代线时,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就是5 代线,最球最早出现的6 代线是在京东方投5 代线后一年。
在为建设和运营5 代线而成立的京东方光电的股权中,京东方占75%,韩国京东方(BOE-HYDIS)以1.25 亿美元的投资占25%,5 代线的全部投资需要103 亿。京东方收购时花了1.5 亿美元的现金,收购成功后又从京东方韩国子公司得到1.25 亿美元来建北京5 代线。京东方财务高手的算盘果然不是一般的精明。
海外收购的成功、本土5 代线的开建和恰逢液晶周期高涨阶段的来临,促使王东升雄心勃勃。他要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与液晶巨头们一搏,于是立刻实施“扎根计划”和“海外上市”两大战略措施。
“扎根计划”就是通过在本土建设5 代线,把收购来的技术能力本土化。“海外上市”就是以TFT-LCD 液晶业务(京东方光电)在海外上市,募集建设5 代线所需要的投资。
王东升的如意盘算是这样的:如果海外上市成功,可以募集12 亿美元的资金用于5 代线的投资,然后在5 年之内增持12 亿到30 亿美元,同时建设6 代和7.5 代线各一条。当时,京东方在液晶技术领域已有7 年的技术积累。如果能够顺利上市,就有可能在2008 年(最迟不过2010 年)打入世界前五名,未来就有机会进入三甲。这个近乎狂想的设计其实符合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竞争规律:在这个技术进步速度快、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中,不名列前茅就可能什么也不是。
但这个计划因京东方在香港上市被迟缓而搁浅。海外上市融资走不通,京东方只好寻求银行贷款为建设5 代线融资。2005 年4 月8 日,京东方5代线项目银团贷款举行了签约仪式,以中国建设银行牵头,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601169)、厦门国际银行九家银行组成的银团,与京东方签署了7.4亿美元的贷款合同,用于京东方5 代线项目。此外,北京市政府非常支持京东方建5代线,提供了28亿元的借款。
5代线所需的总投资103 亿元中,90% 都依靠贷款。这样一个资本金不足的财务结构后来被证明风险巨大,也使最初设想的扩张计划没有能够实现。
为了保证有一个起步的市场,京东方还于2003年花10.3 亿港元购买了冠捷26.38% 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在香港上市的台湾冠捷集团是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监视器制造商,同时是排名第一的监视器OEM 制造商,占全球监视器市场的份额35%以上,2005 年液晶平板监视器销量达2200 万台。收购冠捷股份解决了京东方5 代线产品1/3 的市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