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史所证明的,进入这个行当就骑虎难下,只有继续投资扩大规模。京东方的决策者很清楚,5 代线的产品尺寸并不适合供应最有潜力的市场——彩色电视机,京东方饱受液晶周期折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它进入了这个工业,而是因为它不够大。因此,要想在液晶平板显示产业中成长起来,就意味着必须继续建设更高世代的生产线,也就意味着即使处于亏损期也必须继续投资。
京东方在建成5 代线之后的扩张计划要从深圳“聚龙计划”的故事讲起。2005 年下半年,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感技术替代之痛的创维、T C L、康佳、长虹四家彩电组装企业计划合资在深圳共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并谋求信息产业部等主管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为建线的目标是为彩电企业供货,所以联盟提出的目标是建设6 代以上的生产线。在向境外企业寻求技术来源时,联盟得到的答复或者干脆是不转让技术,或者是技术转让费太高。当联盟把目光转回国内时,发现国内的液晶企业仅京东方拥有可以建线的知识产权,于是主动来找京东方,而后者也乐见有这样一个扩张的机会。最后京东方以技术入股占40%,4 家彩电企业占40%,深圳市一个投资公司占20%。
事实上,京东方在建设5 代线时,就同时成立了6 代线的项目组,只是因为海外上市计划流产、无法筹措资金而未付诸实施。聚龙计划一商定,京东方立刻组建了技术团队。但在聚龙计划的消息流传出来后,日本夏普于2006 年6 月主动向深圳方面提出以建设一条7.5 代线为诱饵,珠三角的三家彩电企业之一受此诱惑倾向于与夏普合作,导致另两家珠三角企业对聚龙计划产生犹豫,致使联盟动摇。后来经过一年的谈判,夏普违背其最初的承诺,要求在控股的情况下转让技术,导致谈判中止。有媒体分析,夏普的“搅局”使中国进入高世代线的时间推迟了2-3 年。
当京东方还处于亏损的“水深火热”之中时,决策者也在战略上作出调整,决定选择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道路——建低世代线,先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领域做到最强,伺机再往下走。但京东方从未放弃过向高世代线扩张的想法。
在2007 年渡过危机之后,京东方终于有机会开始扩张,而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在成都建一条4.5 代线。虽然不是高世代生产线,但成都项目采取的融资模式却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为后来京东方建设6 代线和8 代线打开了一条融资通路:2008年7 月,京东方为成都4.5 代线搞了一次定向增发,向成都市政府旗下的成都市高科技术投资公司和成都工业投资集团增发股票18 亿元。此外,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的银团提供贷款16 亿元,并且将还款期变为10 年期。
2008年3月,总投资34 亿元的京东方第二条TFT-LCD 生产线(4.5 代线)在成都开工建设,2009 年10 月量产,其产品是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主要应用于移动多媒体类终端产品上。正如一位京东方高管所言:“完成了这一轮建设,感觉资本渠道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就打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