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的“前锋”责任
在国内消费电子市场,中国华录并不是一家被普通消费者熟悉的企业。作为国家音视频产业的核心企业,华录更多的是在做国家层面的音视频“产业能力”。
1992年华录建厂初期就面临着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如何克服国内彩电,洗衣机,冰箱等多个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重复建设问题。当时中央领导给华录的定位就已经包括了“一个提供核心零部件的支柱企业”的战略思考。 截止2002年,经过十年的努力,华录已经形成全球每10台DVD有1台播放机出自中国华录,6台DVD机芯出自中国华录,2.5个光头出自中国华录的世界第一大DVD王国的成绩。目前,全球有10亿用户已经使用华录的DVD、有300万用户开始使用华录的蓝光DVD(全球蓝光DVD产品保有量仅超过一千万台)。
经历了DVD产业的辉煌,全球碟机市场开始向高清和蓝光转型。这个时候的华录自身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实现了“提供核心零部件的支柱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后,中国华录更多的在考虑如何在全球市场为民族企业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如何在国内市场更快的建立起属于国内消费者自己的蓝光高清产业链。
解决这些新的历史课题,中国华录选择了从基础专利和核心产业链两个方面抓起。
2007年8月30日德国柏林的IFA2007上,蓝光光盘协会(BDA)正式宣布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中国华录已经加入该协会并成为贡献级会员。“贡献级会员”的意义在于可以参与到蓝光标准的制定中,有权向蓝光光盘协会提交相应的标准提案。通过这个身份华录代表国内音视频产业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VS(中国国家视频标准)和DRA(中国数字音频行业标准)作为蓝光标准的一部分提交给蓝光光盘协会。经过有关方面的审议,目前AVS/DRA已经通过技术评估,和H.264、MPEG-2、VC-1和DTS、杜比等一起被蓝光光盘所采用,成为蓝光格式的一种,并被纳入蓝光专利池中。这是国内音视频产业在国际音视频产品标准上首次获得属于自己的专利权益。
据了解,蓝光专利技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理规格”,一部分是“逻辑规格”。 “物理规格”包括激光波长、内容信息存储记录、读取的物理层规格和格式,该部分主要由BDA核心成员提供。目前这部分专利基本实现了“专利池”一站式授权。但是有关高清晰数字音频、视频编解码格式的蓝光“逻辑规格”的主要专利持有方迟迟不愿加入蓝光专利池。这部分专利也成为了国内企业涉足蓝光产业“最大的风险”:蓝光专利池是倾向于统一收费的,“收费标准为一台影碟机9.5美元”,而非专利池专利权益方则可能在专利费问题上“狮子大开口”。华录通过努力促进AVS和DRA两项技术进入蓝光标准体系,使得国内蓝光产业在“逻辑规格”上多了一层选择,为国内蓝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专利安全基础,赢得了必要的市场话语权。
在努力掌握蓝光标准,争取产业话语权的同时,中国华录进一步布局了国内蓝光产业的内容和硬件产业链。目前,华路已经拥有内容制作、编辑、复制、光盘、高清碟机等完整的蓝光产业链,产业深度涉及内容源的编辑、实验室评估、硬件激光头制造、机芯制造到蓝光整机组装的完善产业链体系。
蓝光产业上的话语权的“越做越大”成为了中国华录愿做国内蓝光高清市场“拓荒牛”的信心基石。适逢五一消费旺季,华录再次携旗下全套产品,蓝光DVD、华录家庭数字电影机、家用投影机、家庭影院音响产品,以及众多蓝光光碟产品,推出了一波全国级规模的促销活动。华录表示,此举意在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认识高清蓝光,其意义并不在“销量”,不在挣市场“第一”。
“国家队”要打“前锋”,这是温家宝总理视察华录时对其提出的勉励。“做国家要做的事、做行业发展需要的事”,是华录自己的企业格言。与其说在华录蓝光持续不断的市场促销背后,是华录比索尼、松下等外资厂商具有更多的对国内市场的信心在支持着华录的蓝光事业,倒不如说是巨大的企业责任感令其更敢于“有所为”。
在国内蓝光市场面临巨大阻力、风险和未知数的时候,中国华录正在用具体行动实践着总理的期待、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