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困扰 等离子行业的难点透露
○ 产业层面
如果要仔细分析等离子产业近年来连续遇到的增长乏力问题,首先还要从等离子的产业链结构说起。
在前文介绍各个主要等离子厂家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了各个等离子业者基本都遵循了一条“垂直整合”的道路。即每个品牌都要负责从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到成品设计、制造、销售的各个过程。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企业保持核心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水准、增强内部沟通能力,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弊病:例如使企业的管理官僚化,失去对市场的敏感性。此外,等离子业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合作,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缺乏向心力,对于推动整个等离子产业的积极发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观液晶行业在近几年的崛起,他们所走的道路和等离子行业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液晶行业中虽然不乏类似夏普、三星这样的垂直整合企业,但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从背光模组,到滤光片、到TFT面板、再到驱动电路...整个行业的成员密集度绝非等离子行业可以比拟。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认为技术门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等离子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只有较少的厂商掌握了核心技术,加上这些厂商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而制造的种种壁垒,都导致了整个产业不能快速、广泛的发展。而液晶的技术门槛相对低很多,丰富的产业资源绝对是液晶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产品层面
从前文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等离子在2007年之前,基本上都能占据全球平板电视总体出货量的25%左右。但是到了2007年,这一比例却直线下降,到了2008年这一数据也下滑到15%左右。
从产品层面观察,导致等离子市场占有率一直落后于液晶的原因有2个,一是等离子在小尺寸产品线上的缺失,导致绝大多数37寸以下的平板市场都拱手相送给液晶行业。虽然等离子在大尺寸方面占据优势,但是从需求上来看,小尺寸所占的比例要远高于对大尺寸机型的需求量。
第二个原因就是产品规格的落后。2007年可谓是高清电视的普及元年,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开始接受“高清”的概念,并考虑购买高清规格的产品。液晶因为技术上的优势,可以比较轻松的达到较高的分辨率,而与此同时等离子因为技术的原因,只能在标准清晰度附近徘徊,这就导致了很多消费者专而购买液晶机型。特别是随着全高清概念的火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期间。直到08年松下、三星等企业陆续推出全高清的等离子产品线后,这种局面才出现短暂的缓和。
○ 价格层面
虽然等离子在显示效果方面接近CRT电视,具有较好的性能,但是在产品的价格上相比于同尺寸液晶机型并没有太大优势。液晶业由于成员众多,竞争激烈,因此液晶电视厂家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减少成本,或者开展力度很大的促销活动。而等离子厂商由于大都是垂直整合型企业,产品综合成本较高,因此难以承受和液晶一样的价格大战,这就导致用户数量最大的中低端市场中,等离子也难以占据很多的优势。
2009年由于液晶方面的价格再次大幅跳水,一向在大尺寸方面占据优势的等离子再受打击。以中国市场为例,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多款万元级别的55寸全高清液晶电视,而等离子老大松下的50寸高清机型价格也在万元左右浮动,液晶的产业优势再次在价格上体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