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现状
应该说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对拉动需求、刺激消费也是一个重大利好。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无论从渠道、网络布局还是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社会形象方面,都对企业产生好的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消费环境大有改善,一些贫困地区的供水、用电、运输、电视信号接转、有线电视网络等问题日渐得到解决,但很多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电力设施落后、电价高、产品维修困难、售后服务缺乏等问题的解决也是迫在眉睫。
适合农村家电市场消费的环境不改善,如电网、电价的稳定性,住房结构的改善,配套服务的便捷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适宜的产品价格等,家电要下乡就必然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配套问题。而且从地理、文化因素来看,农村市场本身也具有其相当的复杂性。众所周知,农村市场属于家电销售的三四级市场,受到地理特征的限制,信息相对闭塞、不对称。加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易跟风、爱攀比,使用产品的经验和知识不足,受电视、广播、口碑效应、促销活动和经销商推介等影响力较大,购买力相对较弱、时间也较为集中。而在农村市场往往是营销模式保守,资金薄弱,风险意识强,乡镇分销商强调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售后、物流、终端建设和传播能力比较薄弱,对批发商和厂家依赖性强,这些都决定了厂家把握、掌控农村市场存在不少变数。
最大的制约因素,我认为农民收入是根本的问题,只有收入增加了,好多环境才可以得到改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民的纯收入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差别是很大的,在可支配收入中能用以购置或更新家电的部分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农民纯收入中很大一块仍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预留,而刨去基本生活费用等后,真正可以用来购买家电或者更新换代,改善文化生活的部分(也就是利润或者存款),也是十分紧张的。我们的专家或者政策制定者一定不能脱离市场的现状调查,不能算什么理论数据。
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消费者现实性,对于不需要的家用电器,即使价格再低,他的购买欲望也不会轻易爆发,因为生存问题才是首位的。惠农、利农、富农不是一个政策马上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