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从来没有如此的利好来推动市场竞争,“家电下乡”上升为国家去拯救家电行业的战略性决策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在财政补贴、家电制造、渠道经销、农民购买之间,一种久违的“家电温暖”几乎一夜间铺天盖地起来。
然而,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原本应属于市场的自由买卖和公开竞争突然让人觉得失去了市场的味道,补贴环节繁琐,推广与物流成本偏高,销售并没有出现如期的井喷行情,即便是1月10日在北京西四美泉宫饭店举行的第三次家电、渠道招标现场如火如荼,但仍不能改变“山寨版”的“家电下乡”潮流涌动。
家电下乡“山寨”的背后
元旦后,北京晨报记者刘映花的调查则给我们展现了“家电下乡”的另一面,“未中标的企业模仿起了‘家电下乡’政策,要求消费者提供储蓄账号,企业自己向消费者提供补贴。”在陕西的不少家电销售网点,不少非中标企业的非中标产品也索性打出了“直降13%”的招牌,有的渠道商则采取全场直降的宣传策略。陕西较大的手机专卖店讯捷则直接推出了“城乡统筹拉动内需,全面直降13%”的促销活动。陕西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08年12月16日至1月4日,全省销售中标产品370台(部)。这个数字囊括了所有家电下乡产品品类,其中,彩电最受欢迎,卖出了136台,其次是洗衣机100台,冰箱和手机则分别销售了54台和80部,销售总额422529元。这与有些媒体报道和官方自己宣称的理论数据相去甚远,而在家电一线市场奔波的家电厂家和渠道经销商们看来真是苦笑不得。
应该说内需才是中国家电业真正的救命稻草,要不国外家电巨头就不会挤破头地进中国市场了。目前从全国各地反馈回来的数据表明,“家电下乡”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于厂家来说,有销售量就意味着业绩好看,但销量决不等于利润,不等于就是“家电下乡”救了家电制造业。即使短期能产生一些业绩,可能是表面的东西多一些,从未来看,“家电下乡”并不容乐观。
其一,家电制造业这些年来虽然规模经营上来了,但都是些重复建设项目,项目多了,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价格战就在所难免,就算再去设立招标门槛也不能阻止“山寨”版的“家电下乡”,因为家电市场不属国有垄断行业,厂家为了市场和利润,竞争不可避免;
其二,成本与利润之间矛盾的加剧将导致不少厂家退出“家电下乡”活动。厂家在推三四级市场的家电产品时,更多地在考虑产品定位、低成本制造、物流和销售系统以及服务半径。而我们知道家电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在不断上升,厂家在平衡要生存还是要面子时,往往会考虑产品成本、品质,特别是一些大品牌即便是再降低成本,它也不可能去亏损,在全球经济环境危机四伏的今天更亏不起,也不可能和成本相对低的中小品牌去打什么价格战。
其三,这次招标,我们看到外资品牌和中小品牌都进来了,而外资品牌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若下拉低端产品产品价格,就会加速为数不少的国产品牌死掉;
其四,后头看那些“走出去”的家电品牌,你会明白他们在国外的业绩是啥样子,亏损要名头的事儿我们不能干了,也不会干长久。TCL、长虹、海尔、新科海外建厂或兼并重组,失败惨烈教训深刻的有之,欲罢不能撤出代价巨大的有之。其实所谓的出口创汇,我们反过头来退税,还是向国家要利润,海外市场并没有真正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