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改善色彩表现:液晶广色域概念
目前对比度标称动辄就X000:1,甚至直接标到10000:1或更高。就好像响应时间,达到1ms、2ms甚至0ms,实际效果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为了改善液晶色彩表现,“广色域”技术开始被应用。
广色域
人眼所能看到的光线称之为可见光,在光谱图上可以知道可见光谱是波长从380nm到780nm之间的光线,而通过R红、G绿、B蓝这三种颜色的混合,可以得到近似于全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光线,目前所使用绝大多数彩色显示器,不管是CRT、LCD、PDP、DLP还是其他什么,都是基于三原色成像。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制定了CIE1931 RGB系统,规定将700nm的红、546.1nm的绿和435.8nm的蓝作为三原色,后来CIE1931-xy色度图成为描述色彩范围最为常用的图表。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读者并不需要过多了解,只需要知道色域就是在这张图上所覆盖的范围,而这个范围就是由RGB三种纯色的坐标所围成的三角形或者多边形(增加补色)的面积。
不同的国家在制定电视标准时,采用不同的色域范围作为规范,常见的NTSC色域与PAL/SECAM色域的范围比较可以在下图中看出,而显示器最终可以测出的RGB坐标值围成的面积与标准色域相比,就是这台显示器的色域范围,在描述时,都需要标注是相对于何种色彩制式的,比如“达到NTSC色域的76%、是PAL色域的138%”等等。
NTSC算是普偏公认的色域定义标准,而在部分特殊应用上(如印刷或印前作业),也有使用厂商自订的色域规范。而显示装置所能提供的颜色范围能够涵盖多大比例的特定色域定义,我们就可以将之称为符合70%的NTSC色域饱和度,或者是符合90%的sRGB色域饱和度等。
色域的呈现主要在背光的选择上,众所周知,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必须透过背光的光线才能够显示画面,传统CCFL灯管在荧光材质上的限制,红光呈现能力偏弱,加上所搭配的彩色滤光片的混色效果较差,最终呈现的色域饱和度不佳,导致目前主流的LCD监视器或电视在色域呈现能力上不足,多仅能达到72%NTSC左右。新型的W-CCFL(广色域背光灯管)能够相当程度的改善色域呈现问题,有效加强颜色饱和度,如果搭配新型的多色滤光片(在RGB三原色以外多加如黄色、青色或白色等颜色的滤光片,藉以增加颜色呈现能力),在显示能力上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滤光片对色域表现有所帮助,但是幅度不大,影响色域呈现能力主要还是在背光模块技术方面。W-CCFL只是在荧光材质进行改良,仅仅更换W-CCFL背光模块,就能将色域饱和度从原本的72%NTSC提升到92%NTSC的程度,且几乎不会增加成本,因此各大液晶监视器或液晶电视制造公司也开始大幅采用此种背光技术,只要是色域范围在NTSC90%左右者,几乎都是此类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