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组镜头令长虹人心潮澎湃。在四川团讨论期间,一位国家领导人专门询问来自绵阳的全国人大代表唐利民,长虹P D P 项目进展情况怎样。对于完全置身国际竞争的中国家电业而言,长虹掌握平板电视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被赋予了浓厚的国家战略色彩。
是否具备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能否站上“高地”的决定性因素。对此,长虹早有深刻认识。早在2004年年底,长虹宣布投入10亿元进行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2007年,长虹的年度研究资金投入已经超过15亿元,占到了销售收入的5%以上。
不久前召开的长虹技术创新大会上,赵勇下了“死命令”:每一个产品公司至少要有一项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同样在这次会议上,长虹对坚持了多年的“三大核心技术能力”创新战略进行调整,在继续强调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三大核心技术能力的同时,提出将“工程技术能力”列入长虹全力追求的第四大核心技术能力,并将其作为长虹2008年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纳入到集团整体战略规划和直接管理控制中去。
作为“工程技术能力”提出后的第一个成果,3月22日,长虹在成都、绵阳推出了“T V 2.0宽视天下”新型业务,宣告了一个崭新的电视“T V 2.0”时代的到来。长虹“T V 2.0”作为当今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C 融合电子信息产品,在宽带网络、内容提供及服务商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了以电视为中心打造家庭信息娱乐中心。长虹的“一小步”不仅将全球3C 融合技术商业应用进程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开创了信息家电企业全新的商业模式,将为长虹创造巨大的盈利空间。
2008年,为“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嫦娥一号”工程、“歼十工程”提供过强大技术支撑,拥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桂冠的长虹,在创新道路上迈出了更大步伐。今年6月,长虹寄予厚望的网络数字音视频处理(S O C )芯片即将流片,此举标志着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大幅提升,预示着未来市场的丰厚收益。
熟悉长虹的人都知道,在长虹有三个“决不能省”:市场建设的费用不能省;技术开发的费用不能省;人才培训的费用决不能省。其中两条与核心技术能力相关。长虹认为,市场开发是当前的事,技术开发事关明、后年,人才开发则事关今后十年、二十年。
企业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为了营建中国企业的“人才高地”,长虹将寻找人才的目光投向世界,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起开放式人才网络。长虹先后在绵阳、成都、深圳、北京、上海等建立研发基地,创新用人机制和薪酬方式,引入股权激励,形成人才磁场。杨刚、高登·布鲁斯、万明坚、祝剑秋、吴有富等一大批国内外业界精英进入长虹。
在大量引进行业顶尖人才的同时,长虹也加大了内部培养力度。领导层带头带动各产业公司总经理学习清华大学E M B A 课程,选拔后备干部赴西安交大培训,派遣骨干管理干部赴英国学习工商管理课程。随着核心人才库的建立和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的健全,长虹人才成长的土壤日益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