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为徇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通讯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深刻指出了我国教育在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趋势中所户负的重任。同时强调指出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制度必须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现代住处社会中,飞速发展的住处技术已为这种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其中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则是这一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的两大热门课题,它们的目标之一,则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住处化的教学环境。
二、 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功能
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是传统的辅助教学系统,各所学校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都积累下了大量宝贵的教学资料,而且大多以录象带为主要的存储媒体。这就决定了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在现今的学校中的重要地位。
2.1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实现目标
本系统是针对各所学校接收卫星和开路播放的电视教学节目和学校自办的教学节目而设计的。它可以实现稳定、可靠的多媒体闭路节目在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内的接收和播放;实现多路节目源的远程遥控;实现多路节目的直播和录播;实现和多媒体视讯系统的连接,根据需要将任意一路信号切换到电视上。
2.2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的技术特点
本系统是基于传统的闭路技术,结合当今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视讯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l 技术先进:采用先进的无人职守的双向闭路技术,实现教师在本地闭路教学点直接控制中心机房的录象机和VCD机,实现播放、暂停、快进、回退等功能。
l 功能完善:作为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它不仅有闭路系统原有的功能,同时溶入计算机技术,实现了闭路电视的双向控制,结合校园视讯技术,实现闭路系统的直播和转播及在闭路系统范围内的交互式的视讯会议的功能。
l 易于使用:本系统的采用的是电器化的设计思想,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l 运行稳定:闭路系统是一套很成熟的技术,运行很稳定并且管理和维护起来都十分方便简洁。
2.3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目标
l 接收来自卫星和开路信号播放的教学或其他节目,实时广播到各个闭路电视接收点上(教室和办公室)。
l 直接播放教学录象节目到各个闭路电视接收点上。
l 对优秀节目进行录象,作为教学资源库的一部分。
l 闭路电视无人职守下的双向控制。
l 组建校园电视台,完成校园电视节目对各个闭路电视监控点的直播和转播。
l 和多媒体视讯系统结合,实现优秀本校教学课在闭路系统内对各个闭路电视监控点的直播和转播。
2.3.1卫星和开路信号的接收系统
针对学校的需求我们列出目前中国地区可接收的国内卫星节目如下:(根据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选用不同直径的卫星接收天线)
1)接收亚太1A卫星电视节目:(模拟卫星节目)
中国中央教育一台 PAL制式
中国中央教育二台 PAL制式
山东教育台 PAL制式
中国中央一台 PAL制式
浙江台 PAL制式
山东台 PAL制式
贵州台 PAL制式
四川台 PAL制式
2)接收亚洲一号卫星节目(模拟卫星节目)
卫视体育台 Star Sports NTSC制式
卫视音乐台 Channel V NTSC制式
凤凰卫视 Phoenix Chinese NTSC制式
3)接收亚洲二号卫星节目(数字卫星节目)
北京台 MPEG-2制式
中国中央三台 MPEG-2制式 加密频道
中国中央四台 MPEG-2制式 加密频道
中国中央五台 MPEG-2制式 加密频道
中国中央六台 加密频道
中国中央七台 加密频道
中国中央八台 加密频道
4)接收当地电视发射塔开路信号:
中国中央一台 PAL制式
中国中央二台 PAL制式
及其他本地电视台。
加密频道节目的接收需用专用的解调器接收,并且每年定期交纳收视费。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可以减少或增加国内外的节目。
2.3.2自办闭路电视系统
该系统是为了实现学校内部的闭路电视教学而设计的,采用录象机和VCD
影碟机实现各个接收点的录象带和VCD光盘的教学。该系统可以设置多个预选频道,通过系统配置的录象机和VCD影碟机同时播放多套自办教学闭路节目。
2.3.3闭路双向控制教学系统
闭路双向控制系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效率,课堂教学互动能力和
教师对远程教学的主动性而推出的新兴实用的技术系统。本系统使得传统的闭路教学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使用该系统将真正发挥闭路教学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闭路双向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在教室内对闭路中心控制室的录象机、
VCD、计算机、视频展台等播出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将其播放的音像内容在本教室内的电视机上显示出来。系统具备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节目的播出等功能,以便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闭路双向控制系统多个接收源(教室)对不同节目源的同时控制,及
一个接收源对多个播放源的切换控制。它可使多种教学信息根据教学需要在校园内灵活、方便、高效的传输,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系统设备资源,很好的解决了以往排课的申请冲突和设备闲置的矛盾,对改善和促进教学管理和课时的协调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闭路双向控制教学系统特点:
节目丰富:播放媒体可以为录象机、影碟机、教学微机、视频展示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节目等。
遥控播放:教师仅须在教室内持一个无线遥控器或遥控键盘,即可控制主控室内指定节目源设备的动作或多媒 体计算机。
功能实现:系统全套设备实行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所有主控器、节目源等均设在主控室,而教师可在任意终 端教室进行操作。
容量充足:教室容量为32个,可扩展为128个。系统能够同时控制16台播放设备,可扩展为64台播放设备。
为您着想:充分利用学校原来具备的放录设备,不挑剔品牌,为您节省开支。
电脑排课:主控软件具备独特的电脑排课功能,容量多达一周,使电教教学管理轻而易举。
安全严密:系统配置登录口令保护功能,只有授权用户能够改变课程设置。
全智能化:系统无须用户干预,即可自动按照课表给班级授予节目源设备控制权。
得心应手:采用专用传输方式,彻底解决遥控键盘、鼠标操作多媒体微机时操作结果滞后的问题,真正做到遥 控操作微机。
教室选通:教室内可对主控室内的16(套)不同播放设备任意选择,并在选通后具有占优权。
主控查询:利用主控室主控软件可查询各终端教室的工作情况,并可具体查询节目源设备的占用情况。
2.4闭路电视系统硬件构成
2.4.1卫星和开路信号的接收系统
根据对工程的项目分析,本项目规模属中小型系统,所以选用性能价格比高工作稳定可靠的进口邻频前端设备:
A、邻频调制器:
可接收标准视频信号,如摄像机,放像机,卫星接收机等。提供高质量的输出信号,可应用与MATV、SMATV、CATV等。带外噪声小、稳定、纯中频处理和三块声表面波滤波器处理。射频和中频采用PLL技术,频率稳定性和准确度高。
B、解调器:
开路信号/有线电视兼容;频道显示,连续可调;深度AGC/AFC控制功能;视/音频输出电平连续可调;长时间工作稳定可靠;
C、混合器:
多路、多种信号的混合;长时间工作信号稳定可靠;性能/价格比高。
D、广播档卫星接收机:
长时间工作稳定可靠,C/KU波段兼容;中频带宽连续可调,有效抑制微波干扰;捷变式数码调谐,工程专用,避免误操作。接收国内外加密频道节目,需根据所选频道购置专用的卫星接收机。
2.4.2自办闭路电视系统及双向控制系统
自办闭路电视系统的构成:
采用国产的录像机、VCD机,实现学校优秀教学节目的播放。
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的构成:
a) 多媒体智能双向控制主机:闭路双向控制教学系统的核心设备,它连接着主控多媒体计算机、各教室的智能终端盒和所有的节目源播出设备。用户利用多媒体主控计算机上的控制软件,将使用媒体播放设备的班级和作息时间排好课程表,则各个班级就可用遥控器控制课程表中所排的当前设备,使之发送的音像资料通过本教室的电视机播放出来,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b) 多媒体智能双向终端控制器:闭路双向控制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它安装在每一个终端教室,连接着控制中心的多媒体智能双向控制器,用户在教室内通过无线遥控设备完成对控制中心内多种可控媒体信号源的选择和操作,就能方便地结合多媒体资料进行课堂授课和通过特殊设备观看实验教学和实物教学。 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还可以对实物展台、多媒体计算机实现远程的控制,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2.5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教学点的分布
整个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教学点共计32个,分布在教学楼(30个教室),实验楼(2个教室)。
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的视频信号在敷设时采用传统的总线型与星型相结合的方式,连接起每一个教学点。
在控制信号方面将采用数字信号的方式进行传输,取代传统控制信号线的是五类非屏蔽双绞线。
在教学楼内采用星型与总线型相结合的布线方式,连接贯穿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的教学点,汇总于教学楼内的分支设备室,并最终连接至双向闭路教学系统主控室,长度如果超过200米时,将额外增加设备,通过二级设备的互连达到更远距离传输。
主控室内的多媒体智能双向控制主机通过双绞线连接教室内的多媒体智能双向终端控制器,实现远程的双向控制。
多媒体闭路教学系统总控室位于科技楼六楼。
在布线时,考虑到学校今后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规划,如一期在布线时不加以统筹的考虑,在二期工程实施时,将带来很多烦琐的问题。
因而在本期闭路系统布线时将计算机网线一同敷设,计算机网线将以星型方式集中于分支建筑物的配线间,在通过骨干光纤连接至主设备间。
骨干光纤将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敷设。
满足今后计算机网络骨干1000M,100M交换到桌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