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屏幕的格式众多,例如欧洲电影的1.66, 美国电影的1.85, HDTV的标准1.78,以及电影众多的宽屏幕比例2.2、2.35、2.40以及2.66等等。由于显示比例太多,没有一台显示器能够作最佳的呈现,所以才会有许多显示技术的变化。在未来HDTV的年代,16*9或是1.78:1无疑是显示器的主流,可是在这个过渡期,大多数的电视节目依然是4:3的比例,两旁就会有黑色没用的区域;但是当看2.35 DVD时,上下也会有黑色没用的区域,所以真的有些两头为难的窘境。
这个头痛问题遇上讯源的压缩比例,造成更多消费者的困扰,例如DVD本身的压缩分辨率是720*480,可是其内容又分Enhanced for 16*9的水平压缩以及没压缩的内容,以Enhanced for 16*9的内容必须选择一般宽屏幕电视的16*9或是Full模式来完全显现,而没压缩的内容则必须选择宽屏幕电视的4*3的模式,否则显示的比例会是错误的。常常在一些店家看到16*9液晶电视的展示,往往比例都是错的,假如连店家都搞不懂了,更何况一般的消费者?
可是对于真正的影音玩家而言,追求最佳的观赏效果,不仅正确还原显示比例很重要,如何欣赏到最佳的分辨率与画质更是重要;因此除了基本的条件之外,如还原3-2 pull down的技术以重现24格的电影摄影、所谓Film-like的电影Gamma曲线以及1:1的像素对应,最佳的家庭影院观赏还要讲究讯源的比例,以及投影机的对应,这就是CEDIA大展时,一些潮流的领导厂商极力主推的2.35:1超宽屏幕的家庭影院的主要动力。
目前主流好莱坞电影大多仍是以2.35:1的超宽屏幕为主,在现有的16*9宽屏幕显示技术显示2.35:1电影时,上下会有两带扁扁的黑色区域,让画面的开阔感受限于16*9的框框中,失去超宽屏幕原本应有的、视觉开阔的意义;再加上现有的显示技术都还无法像三枪投影机一般的黑,上下的深灰色区域便会影响有效区域的对比感。这两样对于自从Cinerama以后、各式超宽屏幕技术所追求的大弧度、广视角的视野追求几乎是严重的致命伤。
除此之外,对于一个1920*1080的HD电影讯源而言,一部2.35:1电影只用到1920*817的分辨率而已,上下各有1920*132像素区域没有用到,不仅浪费像素,也浪费灯泡的强度,几乎是20%的浪费。因此一些电影的超级玩家,为了追求最极至的享受,决定向超宽屏幕的技术取经,将16*9光学压缩元件倒入家庭影院中,以便消除无用的区域、充分利用那原本浪费的20%的像素与灯泡强度,并藉此将画面扩大,重返超宽屏幕该有的荣耀。
最佳的例子,应该是1983年的美国电影Brainstorm,导演Douglas Trumbull在拍摄一般情节时,以16*9的比例来摄影,在启动Brainstorm仪器所看到的视觉则是特别采用2.35:1的比例来拍摄,所以在电影院放映的时候,一般大部分的情节都是16*9,当Brainstorm的机器启用的时候,整个画面维持原本的高度,并向左右两旁拉开到2.35:1,让整个画面豁然开朗;导演的用意即是让Brainstorm的画面宽度向两旁延伸,制造出更大的视角,让更大的视野制造更宽、更大的屏幕效果,以达到导演要的所谓脑波机器的特殊视野。
这个以固定高度来显示16*9与2.35的方式有个昵称,所谓的Constant Height Widescreen,一旦要保持一样的影像高度,2.35超宽屏幕势必要比16*9的显示区域来的宽广,这不仅消除了上下的无用区域、也可以充分利用原本被浪费掉的20%分辨率与灯泡强度,真正的还原当初Cinerama带头做电影技术革命的原始初衷。这个Constant Height Widescreen便是目前少数追求极致影像的狂热者眼中的最终目标,也是CEDIA展极至的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