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厂商之所以将心思花在打价格战和炒概念上,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国产液晶电视产业发展中的最大瓶颈,不是产能规模,不是品牌认知度,而是核心技术的缺失。
液晶电视的关键部件是“面板”,约占整个成本的80%,然而,面板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企业手中,国产品牌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知耻而后勇,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加入到上游面板的研发中。今年年初,国内彩电四巨头TCL、创维、康佳、长虹与拥有深圳市政府背景的“深超公司”共同成立“聚龙”,携手进军上游液晶面板领域。4月下旬,京东方以增资扩股方式正式加盟聚龙。6月26日,上广电与龙腾光电两家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低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资建设液晶模块厂。然而,面板领域的热闹却难掩国内液晶电视厂商的酸楚,由于没有生产平板电视显示屏和控制芯片的核心技术,国内企业的处境仍很尴尬,只能扮演“组装者”角色。
赵亚洲说:“虽然国内厂商在面板生产线的研发和引入上有很多动作,但是,包括京东方和上广电在内,目前的LCD生产线还是5代和第5.5代的,不具备大屏幕液晶电视的生产能力。要实现37英寸以上液晶电视的量产,需要6代以上的LCD生产线。”
目前,国内品牌液晶电视的大屏幕LCD面板基本采购于国外或我国台湾地区。从全球液晶面板产业格局看,40%的板材都来自台湾地区,海信在不少产品中都选用了友达、齐美的液晶屏。台湾友达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液晶显示器面板供应商,随着7.5代线年底的开工,其在上游的垄断优势将更加明显。另外,三星与索尼两大巨头于7月14日签订共同生产第8代TFT液晶面板合同,目标瞄准了大屏幕液晶电视(50英寸级)市场,计划月产50000只液晶面板。
借助第7代以及最先进的第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索尼和三星将进一步扩展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同时也保证了两家公司获取稳定的面板供应。相形之下,国内的5.5代生产线已经落后于国际发展潮流,这意味着,随着消费者对大尺寸液晶电视需求的增加,之前投资的生产线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巨资投入也将付之东流。
液晶电视市场洗牌在即
液晶电视市场容量不断增加,但国内品牌的技术落后使得产品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各生产厂家争夺市场的手段仍以价格战为主。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若想在价格战中占据有利位置,生产厂家必须形成量产,因此,众多小品牌将在价格战中逐渐被淘汰,市场洗牌在即。
另外,随着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高清数字电视终端显示标准,高清液晶电视的门槛大幅提高,国内彩电行业的高清混战终于有了规则。高清标准的出台将加速市场上“真高清”对“伪高清”的淘汰,决定2006年液晶电视的市场格局。
陆刃波表示,由于目前液晶电视品牌已经多达40个,整个电视行业将进入市场“淘汰赛”阶段。2006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同时,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进一步细分,平板电视在产品和技术领域都将面临全面升级。
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呈几何级数增长,外资品牌当然不愿作壁上观,通过最有效的价格策略发力无疑是最快见效的办法。
赵亚洲说:“由于国产彩电企业没有掌握上游核心技术,平板电视LCD-TFT屏幕模组的前面板、背光板、背光源和基本电路等核心部件都是从国外厂商手中整体买进,导致国产平板电视的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价格战更让国产厂商陷入窘境。”
国际家电巨头正在朝利润率更高的第7代、第8代液晶屏进军,国内面板厂商却还在中低端的领域徘徊,导致中低端产能日益过剩。在液晶电视上游企业拼命扩张的同时,终端企业的境况却不尽如人意。据知情人士透露,2005年,部分生产液晶电视的外资企业利润率可达50%,而国内厂商的毛利率却已经降到2%~3%,有些甚至是“赔本赚吆喝”。一部分国内厂商在支撑不住的时候,自然会“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