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H.264/AVC技术进展及其务实发展策略思考

来源:邮电设计技术 更新日期:2006-08-08 作者:陈如明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前言

  随着NGN、3G及3G演进和NGBW等对视频、多媒体业务与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需求,作为视频业务及存储应用核心技术的高效率 视频数字压缩编(译码)技术,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目前广播、视频与多媒体通信领域中的亮点与热点。

  制定视频编码标准的两大组织为ITU-T的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及ISO/IEC的活动图像专家组(MPEG)。

  ITU-T于1993年制定了第一个视频编码标准H.261,其输出速率为p×64 kbit/s,主要用于ISDN及ATM等准宽带及宽带信道视频,不适宜于PSTN及移动通信等窄带及带宽有限的信道与网络上应用。为满足低速率视频通信需要,ITU-T于1996年又推出了适合在小于64 kbit/s速率的信道上传输的视频编码标准H.263。1998年又推出了H.263的第二版H.263+,提供了12种可选模式及其他特征,进一步提高了压缩编码性能;同时又开始制定进一步改进性能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其近期目标即为2000年制定的H.263第三版H.263++,其远期目标即所谓标准H.26x,为H.264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在ITU-T推出H.26x系列标准的同时,ISO/IEC主导的相应视频编码标准,包括其业务管理在内,亦在积极推进,形成了众所周知的MPEG-x系列标准(MPEG-1、MPEG-2、MPEG-4、MPEG-7及MPEG-21等),并获得了较广泛运用。

  2001年,MPEG认识到H.26L的潜在优势及与VCEG联合工作的必要性,从而两者合作成立联合视频组(JVT)。2001年9月,在JVT的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以H.26L为基础的H.264标准草案和测试模型TML-9。2003年3月,在泰国Pattaya举行的第七次JVT会议上,JVT形成了最终标准草案,分别提交ITU-T及ISO/IEC审批,从而形成了2003年第二季度发布的统一标准H.264/AVC。该标准在ITU-T称为H.264;在ISO/IEC则称为MPEG4-Part 10 AVC(Advanced Video Coding,第10部分,先进视频编码)。这便是H.264/AVC的基本由来。

  H.264/AVC在压缩编码效率、视频内容自适性处理能力方面及网络层面,特别是对IP网络及移动网络的自适应处理能力、抗干扰能力与顽健性等方面,相比H.263/MPEG-4均有大幅度提高,因而自2003年未以来,视频业界一些厂商与人士开始对H.264/AVC寄予极高的期望,甚至达到近乎狂热般追捧的境地。不是说高的期望值不对,H.264/AVC的应用确属相当广泛,包括固定或移动的可视电话、移动电话、实时视频会议、视频监控、流媒体、多媒体(超媒体)视频、Internet视频及多媒体(超媒体)、IPTV、手机电视、宽带电话以及视频信息存储等,但对其成熟过程、复杂性及指定时期内的确切市场定位,亦必须要有一个冷静、理智的估计,才能确保其积极、稳妥、科学、务实地健康发展。基于这一初衷,笔者拟结合NGN及3G演进的固定、移动视频业务实际需求状况,就H.264/AVC的重要技术进展及其务实发展策略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分析参考。

1 2 3 4 5 下一页
推荐视频会议厂商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