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尚在闺中,8K已经踏步而来。这是CES2015的真实写照。这种剧烈的变化不禁会让消费者有些迷茫:到底还要不要买4K电视?
三星、lg、夏普等面板企业都推出了8K电视机。更高的像素密度,即意味着更为清晰化的画面。甚至,夏普还推出了“伪8K”产品,他利用像素的纵向分割控制,使得4K电视机能够实现超过4K,接近8K的解析力。这一技术将被用于高品质4K或者廉价8K电视之中——就像2014年4K产品上的廉价解决方案一样。
不过,对于那些所谓的真实8K电视,笔者却也发现了一些“伪”进步因素。CES展上的8K电视都是大尺寸的,80、90、100英寸。这等大尺寸产品即便是8K产品,其像素的实际个头也并不小多少,甚至和40、55英寸的4K电视相当。这一点亦可说明,这些大尺寸8K电视的成品率和工艺成熟度不会和传统4K电视有多大差异。
实际上,8K主导超大尺寸,4K主导40-55英寸,60-70英寸是混合两种分辨率指标的市场:这样一种从大到小、分辨率有所差异的显示格局,才是CES2015要表达的真相。8K不是用来替代4K的,是用来推动超大尺寸产品普及和应用的。对于消费者,选择哪种产品,主要看经济承受力和实际需求的显示面积而定即可。
但是,在讨论超高清产品的时候,必须备注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无论是4K还是8K都超过了内容产业的“承受能力”。消费者必须面对内容支撑上的“后劲不足”现状。这将使得超高清分辨力的电视机,实际应用效果不会像“理想中那么丰满”。这也是超高清电视领域,消费者最为不爽的地方。
对于内容这个瓶颈,面板厂商的观点却又会不同:因为,在技术高度成熟的背景下,2K、4K、8K的产品成品率都有保障,工艺稳定之后产品综合成本差异将比较有限。例如在50英寸级别产品上,4K和2K面板的成本可能只有1成多一些的变化,但是4k获得的却是2k产品4倍的解析力。付出和所得比较,实际市场承受的成本压力并不高。
另外,近年来液晶面板和液晶电视价格被持续低估,价格下降非常快,2K产品的利润空间透支殆尽。这样会导致从面板到终端,整个产业链强推4K等超高清产品的动能。这也是为何4K没有普及,8K急于登场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他们能够提供市场销售过程中的营销差异性,进而产生利润溢价。
如果再结合了消费者在电视等耐用科技产品选购上都有“超前选购”的欲望,那么超高清的到来虽然缺乏内容支撑,却并非无本之木。甚至,超高清不需要内容支撑,亦可走的很远。2014年,仅仅一年时间,国内彩电市场4K产品的渗透率就已经接近2成,这足以说明超高清的“差异化”价值的市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