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年之初,索尼就爆出分拆TV、出售PC和继续裁员的三大消息,充分说明索尼内在问题的“严重性和深刻性”。
在日本消费电子版图中,索尼的产业线结构最不得力:松下有自己的面板、日立有基础设施和重工、东芝有核电、夏普有面板——这些巨大的优质资产,将是这些企业在此腾飞的基础保障。但是,索尼有什么呢?保险业务、娱乐和电影,或者是CCD和锂电池,哪一个业务的容积都不足以成为支撑索尼数码、手机、彩电或者PC这类巨大市场容量的产品线持续战斗的“后盾”。
这种背景下,索尼其实更像曾经的先锋、三洋这样的日本名牌!尤其是在多次不痛不痒的所谓转型之后,索尼依然没有摆脱掉自身的危机,已经使得业界对索尼自救的信心降到了最低点。长达十余年几乎是无效的改革,不仅消耗了时间,也消耗了索尼原有的“储备”:市场新兴、品牌价值、资金、内部共识等等。
尤其是2014年的分拆TV、出售PC,更加使得人们看不到索尼的未来:这种或者是左右手互倒,或者是典当性质的变革,根本不可能带给索尼崭新的价值和市场机遇。甚至,他们还不如2012年彩电业务提升代工比例到75%,或者2013年全力突破智能手机产品线,这样的改革更具有号召力。
因为,市场的信息必须来自于“进取的层面”,来自于进攻,而非防守。索尼现在恰恰缺乏具有战略性的进攻点。对此,索尼自己也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索尼将在所有电子业务中改进研发项目的选择(比如结束与松下,理由不从心的OLED项目合作:索尼眼下根本没有在这样项目大举投资的能力)——在笔者看来,这个信息对于一个战略性的索尼,要比出售PC或者分拆TV来的更有意义:索尼必须做出些新东西,而不能在不断的吃老本了。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则在于“新的研发选择是什么,是否会顺利获得市场的认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和“索尼”说再见就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