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份,CES展会还在大谈“一个索尼”战略的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在2014年2月初不得不承认其“糟糕的经营”现状:包括彩电业务连续十余年的亏损并未结束、出售PC业务、分拆彩电业务和2014年的再次裁员!至此,索尼扭亏转赢的改革大车已经驶向第十五个念头,这也将是巨头企业“改革失败”的有一个经典范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索尼以家喻户晓的“珑管”CRT电视,及其它影音产品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业界“实打实”的第一品牌。其市场和产业地位就如同今天的苹果和三星一般。但是,2000年以来,以IT化的消费电子产品的崛起为特征的新竞争格局,却给所以以当头棒喝:包括平板电视的转型、音乐娱乐转向网络和IT产品、全球PC产业格局的调整、智能手机的兴起等,对索尼消费电子业构成了知名打击。
对此,业界用一句“消失的十年”来形容索尼在这一转型时期的无助。而今天,“新的索尼概念尚未诞生”,“原有的索尼还在持续的老去”。随着彩电业务最终走向分拆,PC业务的出售,索尼是否已经开启“遗体告别”环节,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索尼告别PC
索尼与日本投资基金JIP(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签署谅解备忘录,协议出售VAIO PC业务。有消息称,索尼将此次交易作价5亿美元。
上个月还在大谈一个索尼的索尼CEO称这次重组将是最后一次
对于索尼出售PC业务,索尼也已承认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筹划”。索尼认为“综合考虑全球PC产业的巨变、索尼公司的整体业务组合和策略、对索尼VAIO客户群的重视、VAIO部门员工未来的就业机会等多种因素”,索尼决定进行此次交易。
不过,笔者认为,索尼出售PC业务的理由并不复杂,甚至是只有一个,那就是“缺乏成长性”。导致索尼PC业务缺乏成长性的原因则由以下几个:
第一,2013年全球PC业务,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平板电脑竞争挤压的双重影响下,市场规模持续下滑。这种局面在未来三年内改善的可能性并不大。第二,全球PC市场份额进一步向联想、惠普集中。昔日的PC巨头宏基、东芝和戴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三,在技术路线上,soc正在成为计算业的方向,未来十年内,单纯整机厂商(如索尼的技术空间日益缩小)。第四,计算机产品的性能需求从“相对过剩”,拥有向“绝对过剩”发展的趋势,终端产品依赖于“精益求精”的制造和设计,能创造的体验价值日渐消亡。第五,索尼PC产品目前的市场地位,(索尼PC是唯一可媲美苹果电脑的业界品牌),更多依赖于“索尼的历史积淀”,严重匮乏新时期的创新。第六,索尼PC业务产业链过于单一,集中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环节,虽然其定位类似于苹果,却没有苹果那样的软件生态链,更没有联想和惠普那样的丰富产品线和竞争经济性。
基于以上六个方面的理由,索尼保留PC业务,可能带来一点的亏损,至少也是很难支撑起索尼“成长”的脚步。而出售PC业务,则能够给索尼的转型,暂时注入一笔可观的“活动经费”。所以,此笔索尼PC业务的交易,可谓之一箭双雕。
不过,对于全球消费电子的巨头而言,“多屏融合”的战略已经不是秘密:苹果、三星、百度、联想、谷歌等等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多屏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个包括传统互联网、家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多重,且统一的网络应用背景下,索尼告别PC,对于其长期战略的完整性拥有显而易见的伤害。
因此,我们看到的索尼PC交易室出售给了“日本投资基金JIP”——这样的买家,绝对能让人联想到,未来索尼在整体经营好转的背景下,可能“赎回”PC业务的大概率。但是,和任何进典当行的人一样,当东西容易、赎东西难:那个拥有足以赎回PC业务的业绩的索尼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