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的显示面板企业,京东方有一个著名的王氏定理:“每三年,标准显示器件价格将下降50%,若价格不变,产品性能必须提升一倍以上,有效技术保有量必须提升两倍以上”。这一周期目前还在不断缩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终端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价格下降将是驱动消费者“消耗面板面积增加”的核心因素。
以彩电产品为例,何为主流市场呢?这个主流市场不是以产品显示尺寸定义的,而是以消费水平定义的。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厂长廖炳杰表示,从全球看,32寸液晶依然占据最大消费比例,但是国内和北美等市场32寸的份额老大地位已经让位于40寸级别。相对而言,印度、非洲等市场则还有大量26英寸产品销售——因为价格便宜。但是国内市场这部分产品已经很少见到了。这说明不同市场的消费能力不同,直接导致主流产品不同。话句话说,如果大尺寸产品成本不断下降,那么市场是有容纳大尺寸产品消费的内在需求的。
就国内市场而言,产生“冠军尺寸线”的标准是价位下降到2000元以下。达到这个价位就会在包括一线城市到农村市场的广大需求空间内,符合最广大消费者的购买能力。2012年到2014年间,满足这一价位的产品从只有26和32英寸,发展到了32、39、40以及42等多个尺寸。这一变化至少拥有促使国内彩电市场消费的面板面积增长接近2-3成的能量。
类似的变化也体现在手机、平板电脑和PC产品上。目前,苹果手机已经放弃一直坚持的小屏幕,更新为4.7英寸屏幕,仅此一项变化,其显示面板需求按面积算就增长了38%。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设备显示面积的增加,并未导致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是因为,显示面板成本下降了。
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显示面板新技术都有助于产品成本的下降。比如嵌入式的触控技术,至少已经导致外挂式触控行业的瓦解,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有超过100家企业退出这一行业。台湾地区一直位于行业三甲的品牌,如胜华等也已经到“生死边沿”。再例如,OLED产品、低温多晶硅技术和金属氧化物技术、触控面板的纳米银线、金属网格技术都处于成品率不断爬坡的过程中:这将至少会带给这些技术下的产品10-20个百分点的成本下降空间。昆山龙腾光电邱郁雯处长在“2014国际平板显示产业高峰论坛”报告上明确表达了“技术进步与成本经济性平衡发展”的企业产品研发理念。他指出,产品某一项技术优势可以用于提升某一方面的性能,也可以成为平衡其他方面成本劣势的“空间”。按照这样的观点,目前9成以上的液晶和OELD新技术都会导致产品成本的下降,而成本的下降则会导致“单位数量终端产品需求显示面板面积”的增长,进而产生“数量规模有限,却显示面积规模不断增长的产业结构”。
符合以上预设规律的市场很多,例如PC显示器行业。如果OLED面板产能足够、成本显著降低,OLED产品依赖更为护眼的特性,则很可能形成针对传统液晶产品的换代高峰。而假设,OLED实现“理论中低于液晶同尺寸产品3成的成本”,那么21:9比例的24-27英寸显示器就会大量出现——这也将消耗众多半导体面板产业的产能。
因此,基于王氏定理,产品技术进步、价格下降,必然会导致“等量市场规模下”,显示产品消耗面积的增长。这将是“成熟产品市场”可以预期的“产能空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