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智能电视未被关注的发展方向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3-08-09 作者:萧萧

小尺寸智能电视市场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自2010年9月,智能电视面世以来,智能电视市场已经过从初创到成熟的关键发展期。据中智联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智能电视占彩电销售市场比例已经超过50%。截止2013年底,这一数据更可能攀升到65%以上。2013年全年智能电视销量增长翻番已成定局。

    与销量暴增成正比的是,智能电视的使用情况也已经出现根本性的好转。市场新售智能电视超过77%被联网激活。拥有有效“月活跃”记录的产品数量达到整体市场的50%。这两个数据虽然并不是很漂亮,但是相对于2012年上半年的不足三分之一的激活率,不足一成的长期有效使用率,已经大为进步。

    这些数据说明,智能电视产品已经进入普及化车道(其中,2013年将是数量增长值的最大年,也是最后一个增长率超100%的年份);同时智能电视的“应用概念”也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虽然,在实际使用中还有诸多的不如意、产业链形态尚未完全成型,但是大多数消费者已经拥有明确的“使用智能电视”的概念,并在对智能电视产品进行“尝试性”应用。

    以上就是智能电视在最初的三年内取得的关键成绩。但是,这些还远不是智能电视市场的全部。智能电视所面对的挑战依然巨大。甚至,这些挑战中还有些未被广泛关注。

   

    统计数据说今年上半年智能电视的普及率超过50%。这个数字很漂亮,但是如果研究分尺寸线的普及率,消费者则会发现,市场选购范畴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美”。

    首先,46英寸到60英寸电视机产品,消费者选择非智能电视的空间比较狭小。这一部分市场占据了彩电总体市场的四分之一。但是这四分之一8成以上都是智能电视。第二,在38到42寸彩电市场,智能电视的普及率也非常之高。市场型号产品超过7成是智能电视机。该尺寸区间的产品占据整个彩电市场的四成以上。

    实际上,智能电视50%的销量比大部分来自于以上两个尺寸区间。而对于占据市场销量另外四分之一的32寸为主的“小”电视,智能产品销量占比却并不大——甚至,市场在售大部分经济型32寸电视都不是智能电视机。因此,消费者在小尺寸电视上购买智能电视的需求难以满足。

    以上现象说明,在彩电厂商看来,智能和大屏具有必然的相关性(这就如同智能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越是大屏幕电视机,智能产品的比重越大。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智能电视最初被视为高端产品、是从大屏幕开始普及的有关。但是更多的却是彩电厂商的“主观认为”。

    不过,随着2013年,年中市场,联想和乐视推出32寸1999元智能电视机以来,“非大不智能”的定论已经被打破。甚至,小尺寸廉价智能电视正在成为联想和乐视的主打卖点之一。

    本质规律上,智能电视的意义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电视娱乐内容。站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消费者不需要小尺寸的智能电视。虽然小尺寸电视机的成本更低、售价也更低,但是低配置的智能模块的成本也不过200元左右——再不牺牲小尺寸产品的经济性的基础上,小尺寸电视机完全具有智能化的可能。

    数据表明,智能电视超过50%的普及率之后,大尺寸市场就已经进入“趋饱和”成长阶段。未来智能电视的竞争焦点将从大尺寸转移到小尺寸。谁能准确抢夺小尺寸智能电视市场,谁就能在未来智能电视市场份额中持续领先。32英寸智能电视将成为未来两年,智能电视增幅最大的细分产品线。

    尤其是对于那些将盈利模式定位于“海量客户的付费内容需求”之上的市场参与者,能够咬住小尺寸智能电视的高速成长——这个智能电视最后的“高峰时段”将是极为重要的任务。

   

智能电视产品化的丰富性问题依然突出

产品化的丰富性问题依然突出

    智能电视产品市场的丰富性不足,不仅表现为小尺寸产品“不大受重视”,还表现为智能电视“硬件外围功能”的不充足上。

    现在,厂商提智能电视必然提“功能丰富性”:但是,大多数所谓的功能丰富性都是基于“软件”的可安装功能。智能电视作为一个IT产品、类PC应用家电,还没有完成像真正的IT和PC产品那样的细分产品线布局。

    比如,智能手机产品,会依据内置存储技术的不同分成:内置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产品和插卡式扩充存储产品。但是,国内销售智能电视产品大多数没有这样的“依据存储性”进行的产品档次分类。再比如,智能手机具有主打HIFI、或者主打拍照的产品,虽然智能电视也需要同样的功能,但是却不见厂商在此上多下功夫。如果向PC学习,智能电视也可增加一些新的体验,比如可拆卸的硬盘配置、网卡配置等。

    眼下的智能电视,更多的是实现了核心计算能力的智能化、软件应用的智能化:反而,在彩电企业擅长的硬件方面,智能电视依然大大落后于智能手机和PC等传统智能设备市场,产品式样的丰富程度及其欠缺。

    市场空白就是机遇所在,也是产业的增长点所在。未来也许消费者会听到“美颜智能电视”、1000万像素摄像头、XXX智能电视64G版或者可内置硬盘智能电视等“更为差异化”的产品卖点。——这些方面的市场变化也许不会提升智能电视的整体销量,但是将是智能电视、乃至整个彩电市场“销售额”增长的关键所在!

    甚至,基于智能电视外围硬件需求的丰富性:如存储、摄像、游戏手柄、键盘鼠标等,彩电厂商还可以进入崭新的“硬件产业领域”。

    比如,对于智能电视的操控至关重要的“遥控器”的创新已经成为业界竞争的焦点:触摸板遥控器、全键盘遥控器、体感遥控器、直接用PC键盘鼠标甚至手机产品作为操控输入设备,或者干脆是语音操作(语音浏览器),手势操作——在智能电视“遥控”方式上的多样化创新,恰恰表面市场还没有找到一种“简单、实用”适合智能时代的新“遥控器”。

    从功能体验上看,智能电视主要操作需求是:菜单操作(类似PC的鼠标功能),以及文字输入(类似PC的键盘功能)。这两者的应用频度将是传统电视遥控器的10倍以上——尤其是文字输入操作,将使得新兴智能电视控制设备的寿命大幅度缩短。一台电视寿命期内多次更换新输入设备,甚至是“新设计、新体验”的全新输入设备成为了必然。

    这就如同键盘和鼠标对于PC的重要性一样:电视遥控器将从此前的附属产业,变成“独立产业”。甚至,智能电视的遥控器本身也将是另一种“智能设备”。

    事实上,智能电视在硬件领域可以做出的创新空间并不比软件少太多,而且硬件创新也是传统彩电厂商的强项所在。那么智能电视的彩电企业们,现在做好了迎接这些“彩电新硬件”的市场准备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方面,智能彩电产业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智能电视“安全”更易被遗忘

    近日,外国媒体报道了一篇三星智能电视的BUG的新闻:据外媒报道,三星去年上市的智能电视产品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通过此漏洞入侵系统,可以通过安装远程控制软件,使用电视上的摄像头,或者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其他信息。

    这样的漏洞是三星的特例吗?答案是“不是”!智能电视本质上就是一台电脑。消费者在PC机上遇到的安全问题,在智能电视上都会出现。——智能电视甚至也是“美国棱镜门”的监控对象。使用智能电视,您要随时提防“丢东西”、或者“被监控”。比如,对于有摄像头的智能电视,一旦被人“黑”掉,被恶意黑客操纵,就等于消费者的私生活可能被“网路直播”!

    然而,如此严重的智能电视安全问题却并没有引起整个行业的兴趣。首先,智能电视产业还远未成熟,产业体系并不健全;第二,智能电视的参与者都是“逐利而来”,而目前智能电视领域连最火爆的内容:“视频”的盈利模式问题还没有解决,产业内的从业厂商自然没有兴致和动力来关注所谓的安全问题;第三,智能电视在应用上也没有普及:三年努力勉强达到了现在77%的激活率,最高的长期在线平均时长也不过是联想的两个半小时(这个数据更多得益于联想的PC背景:选购联想电视的消费者多数是资深PC和网络玩家),因此智能电视安全问题还不具有“大规模爆发”的“应用规模”基础。

    但是,智能电视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应用尚未普及等理由,不能成为消费者不关心“自身信息安全”的理由。

    与其他智能设备,包括PC和智能手机对比,智能电视的安全问题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与智能手机比较,智能电视具有承载信息能力更强、应用时长更长、应用多样性更丰富的发展特点。智能电视的大屏幕,决定了未来智能电视的应用规模在时长和多样性上更具有竞争力,而且多种信息承载和应用体验更为出色。智能手机的应用是相对单一的,他受制于供电、应用环境、带宽和显示信息能力的限制——这些方面的问题在智能电视上都不存在。浏览更多的形形色色的网站、了解更多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进行和PC一样体验的互动操作,更好的游戏和购物体验等等都是智能电视能够带来的不同于手机产品的应用特色。更为多样化的应用也就意味着,智能电视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要超过现有智能手机产品。

    而与家庭PC比较,电视的特点在于多人共享。某种意义上,电视是整个家庭所有成员隐私的载体之一。这就超越了个人电脑的私人“隐私”威胁范畴。同时,由于多人应用,智能电视在安全控制的门槛、应用者的专业度上则会不及PC产品。所以,虽然智能电视不具有PC那样大的数据承载性工作,但是在安全隐私这个领域,却可能超过PC产品的“安全风险”。

    智能电视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软件和安全技术企业而言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可以再更大的范围内“扩大既有业务”。但是,对于智能电视企业,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首先,如果产品的固有安全漏洞给客户造成了损失,责任认定和赔付问题,将是一个“法律”难题,甚至成为经营危机。第二,现在大量智能电视主打定制化操作系统,这就使得不同品牌的产品可能具有不同的“系统软件或者硬件”漏洞(相对PC单一的微软体系而言)——这给非法分子更多的可成之机。但是,消费者的应对成本和厂商的后期服务的困难和成本却因此增加。这无疑加重了智能电视安全问题的隐患。

    77%的激活率、月平均活跃度50%以上,说明中国老百姓已逐渐习惯使用智能电视。同时也说明,智能电视安全问题开始进入“爆发期”。而当所有的智能电视,平均每月的联网使用时长扩大到20小时以上,电视银行、电视社交、电视游戏、电视付费服务、电视市政服务全面普及之后,智能电视安全问题将迎来“爆发高峰”。

    虽然,距离这一天的到来还有一段距离:也许是一年两年,也可能是三年五载,但是消费者一定要记住:如果现在你在用智能电视,请养成好的“安全”习惯!因为,对于消费者,这个安全问题就“近在眼前”——至少请去年购买三星电视的消费看看自己的产品要不要“打补丁”!

   

消费习惯迁移:智能电视产业眼下最需研究的问题

    从产品线、硬件到软件,智能电视产业都有被忽略的“漏洞”,但是智能电视产业最大的漏洞却不在这些方面,而是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迁移”的研究上。

    现在,智能电视业界讨论最多的问题是“盈利模式”。作为企业,想要赚钱无可厚非。赚钱本是企业的根本任务(至于更好的服务消费者之类的,要么是口号,要么是手段)。不过,消费者在智能电视的应用上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成本问题:

    用智能电视就需要上网,上网就要交网费:一年千元左右,这可比有线电视200元左右的价格贵多了。而且交了网费的消费者,一般还都得保留有线电视,继续交电视费。显然,这一部分额外的开支,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对智能电视应用存在抵触。

    也有些消费者,家中本就有互联网接入。即便不使用智能电视,也要付出网费的开支。对于这样的家庭在智能电视应用上主要面临两个问题要考虑:第一,应用智能电视的同时,不能影响PC上网——也就是说网络带宽要够用,至少要有8M以上(考虑PC和TV同时使用网络视频服务)。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能够提供这样的基础带宽服务,但是很多农村还不满足这样的条件。同时,如果是高清视频的“PC和TV双应用”,带宽还需要更高。

    第二,智能电视应用的本质是传统PC应用和手机应用在电视上的迁移:电视屏幕更大,更能展示高清画面的效果,也利于整个家庭的“分享和共享”,这将导致注重效果和分享的PC和手机应用向智能电视迁移。此外,智能电视也可承担第二台电脑的功能,解决家庭成员“抢电脑”的问题。因此,对于已经具有高速宽带的家庭,智能电视理论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但是,对于应用智能电视的消费者,他们除了考虑以上的“物质”方面的条件外,还需要考虑自己的应用习惯。传统电视节目是“被安排好”的节目。消费者不用担心每天要看什么,不需要过多的寻找、或者过多的思考“今晚看什么”。这对于忙碌一天的人们而言是“休息”的时间(当然,对于整天闲的无聊的人,他不在乎这种传统电视节目的休息性的存在)。

    智能电视产品主导的应用概念则是定制化的:消费者自己决定自己看什么。消费者在应用过程中,总是要决定,要这个、不要那个,消费者需要做出选择和取舍。这无疑打破了传统晚间电视节目欣赏的“休息性”。对此,消费者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要适应,甚至还有消费者在一天劳累工作之后,还“愿不愿意”思考“看”什么的问题存在。

    实际上,消费者在智能电视内容上需求的不仅是多样性、灵活自主,还需要“简单性”——你不能将无限多的内容推给消费者,让他们完全承担起“内容分类员”似的工作。因此,面向智能电视的消费习惯与传统PC互联网应用的不同,将使得智能电视内容商在真正赚钱之前不得不认真思考,他们的服务的“简单性”。

    内容服务和选择体系的简单性是传统电视的特点,灵活多样、无限丰富是网络内容商的特点。这两个在智能电视上不能再独立和对立,必须统一。甚至, “节目编排”能力将是智能电视内容商的重要竞争力,也是决定多少消费者会爱上智能电视的“关键”应用体验之一。而建立出色的“节目编排”能力,则必须研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现在的智能电视内容商的竞争还体现在内容自身上,以内容多为主要卖点,并附带独家内容作为“新意点”,尚没有形成以“内容编排”、有效的与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结合、与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结合为目的的,内容设置和专栏建设为核心的“另一维度的竞争力”。

    总结:

    虽然智能电视已经走过三年,甚至激活率超过了七成,但是智能电视产业依然不够成熟。高速的市场普及,只是硬件的销售,而不是产业应用的普及。消费者和厂商都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甚至依然没有被重视、短期内无解的“智能电视应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谁才是智能电视产业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在智能电视这条竞争路上,无论是厂商还是内容商,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谈“收获”还为时过早!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