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能转型,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来自终端产品和制造技术——虽然这是长虹例往的强项。但是,在智能时代这些优势势必会被稀释。
智能市场首先的成功者,苹果并不生产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而制造苹果手机的富士康却并不是什么知名品牌:他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制造企业。虽然富士康也在谋求转型,但是步履艰难。
市场实践说明,智能时代单纯依靠廉价加工制造的模式已经很难树立起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虽然加工和制造依然是电子工业,尤其是智能电子工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但是以集成为中心的,容纳了软件、内容、商业模式等更广泛内涵,涵盖了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各个环节的综合竞争力正在变得更为重要。
传统产品下的企业,往往是一个或者多个,市场经济活动环节的优势力量的集中体。他不需要在每个方面都有涉猎和突破。以制造冰箱为例,国内很多二线品牌购买别人的压缩机(可能是长虹华意压缩的产品)、机壳、控制板,然后自己组装。对于平板电视,二线企业多数连主板的自我设计能力都没有,更谈不到屏幕和芯片层次的技术。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依然可以获得不错的销量和业绩。
为什么呢?
因为,传统产品只与上游器件紧密相连,下游只是一个简单的销售环节(甚至部分小品牌,连售后服务都敢省略)。企业只要搞定上游配件、中间组装,下游销售,就搞定了大部分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完全不适合智能产品。
以长虹智能电视为例:它不仅是传统显示设备、声音设备,更是半导体计算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电视的运行还需要众多软件的支持。这就使得产品的上游零组件变的异常复杂。这导致了复杂的企业上游研发、设计、采购、稳定性可靠性控制关系。这些方面的经营难度的增长,使得只有大型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能市场的主宰者。
更为重要的是,软件产品的加入和更新,服务和内容型应用组件的加入,使得智能电视这类产品再也不能“没有售后”。售后服务不仅仅再是产品质量或者故障问题的简单解决者,同时更是产品后期应用的第一组织者。智能厂商必须担当起“智能组织者”的角色。
产品要互联、内容要互通、应用要落到实处,所有新科技必须在消费者手里“有的放矢”。这就决定了制造众多智能产品的长虹,必须首先是一家“智能型的企业”。智能商业模式、智能生态圈、面向智能需求的企业管理和运营组织。长虹需要革命、需要自我否定,更需要创新、换心。
2005年5月20日,四川长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网络科技公司的成立是长虹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该公司成为长虹业务部门第一次体制改革试点,是长虹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探路先锋。——长虹要上网,智能家电要上网,网络技术不再是通信企业、或者IT企业的专利:因为长虹来了!
但是,仅有网络还不行,内容还是关键。而决定内容运行模式的则是软件。前端程序开发、网游、APP商城、电信网络、广电网络等的整合式运营,长虹在考虑的这些问题都是以前不曾有人考略过的。为此,仅长虹智能软件开发团队就已经超过2000人。长虹必须由原来的以电路、机芯、屏体为主的研发向以核心软件为主的研发转型。这种转型不仅针对于电视这类率先智能化的产品,也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这类传统家电。长虹要让这些家电都可以与人交流、与其他家电交流,甚至与企业客户产品售后服务部门的智能中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