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今年春季彩电市场以来,国内各大彩电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其中,“云”概念电视成为了每家企业必打的概念牌。市场上的国内彩电企业高端产品机会被云电视挤满。然而,这些近七八十款云电视有个字有着各自的特点,功能和宣传卖点完全不一样:语音功能、手势功能、下载功能,颇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意味。
然而,在纷呈的“云”概念侵扰国内彩电市场的同时,也爆发出了不同声音:4月12日,在海信电视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海信电器多媒体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简志敏称,市面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云电视这个门类,而只有智能电视。此言一出,立时引起轩然大波!对于云电视的纠纷,云概念的不同认识,到底谁对谁错?云电视的未来如何发展,显然已经成为业界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云电视最早出现在2011年的春季彩电市场上,是即互联网电视之后,国内彩电市场上有一创新产品。国内主流彩电品牌,都已经在去年或者今年推出了自己的“云”电视产品。外资品牌则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基本上没有“云”概念产品问世。不过,多数外企业在销售中,都会向消费者强调,云电视就是智能电视。外资企业也有大量智能产品上市。例如,今年春季三星就号称“智能电视要占到75%”的比例。
在2012年的五一家电销售传统旺季中,“云”电视成为了各大本土彩电品牌“赚钱”的利器:一台拥有云概念的彩电产品,往往售价高于同等显示尺寸,但是没有云概念的产品2-3成——这对于净利润率一直保持在1-3%的平板市场绝对是一个“超级金矿”。
据媒体报道,一款47英寸液晶电视价格不到6000元,而同尺寸的“云电视”售价高达万元。这种“傍云”就高价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云电视产品本身是互联网电视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相对传统电视产品,云电视在硬件上、软件上都有特殊的配置,这是推高云电视售价的原因之一。不过,对于目前云电视的高价,主要原因还在于厂商追求的“高利润”。
面对云电视的高价和厂家的热炒,普通消费者却往往比较“晕”:据中国电子商会近日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有77%的消费者对智能电视和云电视的概念感到“很模糊”。而对于自认了解部分“云”电视产品和概念的消费者,超过7成的“云”知识只是来自卖场导购员、或者彩电厂商的宣传。在“云”电视竞争中,消费者完全处于不对等的信息战的“弱势”一方。
信息弱势是消费者产生盲目购买,或者愿意高价买“云”电视的原因之一。此外,彩电消费的特点也构成了消费者购买云电视的动力。
近年来,彩电市场新概念层出不穷:多媒体电视、网络电视、卡啦OK电视等等,这些新概念虽然大多数的实际应用并不如人意,却能吻合彩电消费市场求新、求好的大众心理:彩电是家庭大宗消费品,是长寿命使用产品、更是客厅面子产品,尤其是在新婚和新房市场上,消费者超前消费、购买相对高档产品、暂时不会落后的产品的意愿很强烈。
同时,彩电市场又是一个“导购”优势市场。目前的彩电产品同质化严重。即便是新兴的“云”功能,也很难形成差异化:例如,语音功能很多个品牌产品就都具有。面对这样的情况,消费过程中,导购员就起了关键作用。而今年五一市场,国内彩电厂商无不把“云”作为宣传、导购和产品推销的重点。
多种因素交叉作用是构成今年五一市场,云电视能够“大显神威”的关键因素。云电视把持的高端彩电市场已经成为,众多彩电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
正在云电视大举上市,热销之际,国内彩电市场重量级品牌,海信突然提出“没有云电视”,只有智能电视的概念,引起业界关于云电视的“真假”之辩!
“云”的概念最早来自于网络领域,是一种IT技术,是网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计算技术融合的产物。其发展过程与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技术极为紧密。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我国已经把“云计算”作为重大基础设施来发展,几个主要的一二线城市都提出了云计算中心的概念。
如果用通俗的语言将,云计算可以作如下比喻: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可以看成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发电站,电灯、看电视各家发各家的电,互不相关;云计算,大家共有一个发电站,通过电力线网络为各家供电。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公用的发电站效率高、环保、易于管理、安全性更好,同时能够提供更强大的电力保障。云计算的本质,就是将分散的计算和存储服务器集合起来,共同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并依赖高速的互联网通信为消费者和各种客户服务。
因此,谈到”云”至少包括了基础的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相应的软件计算技术、负载管理技术、协同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门类:如果一个企业或者单位,要独立建设一个云体系,至少需要千亿级别的资金投入和数年的时间投入(事实上,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有能力提供云计算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和产品)——效益大、投资更大的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将云计算和云本身作为一种公共社会资源、社会基础设施来规划管理。
对于普通的用户,云计算的最大好处是:终端产品变得简洁,应用变得简单——不用安装复杂的客户端程序(您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展示与操作界面),所有程序规则都在服务器(云)上;您也不用在本地存储数据(数据也在服务器上);同时您的个人设置也保存在服务器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应用者更换到怎样的终端设备,都不需要重新做复杂的设置,只需要一个固定的授权账号,就可以享用“已经习惯了”的各种网络和计算服务。云计算实际上是跨平台计算应用的基础。例如,广泛使用的聊天工具QQ的好友信息存储,实际上就是“云存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云计算基本上与计算机、网络、软件、数据四个因素有关系。云电视应用的云计算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云”与传统TV功能并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地“云”则与现在新兴电视的智能功能、智能计算、可以安装软件、可以上网等功能有紧密关系!能够进入“云端”获得各种云服务的产品,一定是一个可以自由联网、自主安装各种程序的“智能”计算设备。也就是说,云电视一定是“智能电视”。
如果一台智能电视接入了“云端”服务:无论是数据型、计算型,还是智慧咨询型的云服务,都意味着这台产品现在就是一个“云”产品。但是,如果这台电视机,只是在使用普通电视功能,根本没有上网,也就谈不上是不是“云电视”。新兴的电视机,作为一种智能终端,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入“云”服务系统,而不是必须是这样的产品、或者那样的茶品。
事实上,云技术的绝大部分都与终端设备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云技术和云概念是本世纪才提出的,但是上世纪生产的计算机产品同样能成为“云”的一员,任何的智慧型联网终端(无论其设计制造时间是在云概念诞生之前、还是之后)都可以自由享受“云服务”——这种兼容的特性,也是“云”技术的最本质要求之一——从这个概念上将,海信提出没有云电视只有智能电视的观点,就颇具科学性:因为对于“云”技术而言,并不要求终端设备具有“特殊的”设计和功能。对于终端设备,云技术更像是一种应用,也就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的概念。所以可以说,一台智能电视,在应用云服务的时候,就是云电视;如果他没有接入云服务,他就不是云电视。
在讨论目前的云电视到底有多“云”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云计算是一个新兴事物,云技术还处于开速发展阶段,云应用还处于产业培植的初期阶段。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可以得出,现在的云电视不可能具有真正成熟的“云应用”的结论。实际上,对于云电视市场,一方面是厂家的热捧,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的“极低应用率”。
研究数据表明,市场销售的网络电视的实际有效网络接通率不足40%;其中多次长期有效使用网络的概率更是低于一成。而网络接入是“云计算”功能使用的必要先决条件。极低的网络电视接入率,足以说明,云电视的销售火爆,并没有真正成就“云应用”的火爆!
导致“云电视”应用不起来的原因很多:例如输入输出设备不方便(传统电视遥控器,并不适合作为智能电视产品的输入设备);产品功能使用复杂、专业,多数中老年消费者根本不会用;习惯网络应用的年轻人更细化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等等!但其中最终的原因则是,云电视的“各种云应用”数量少,不同品牌的云应用高度重复。
笔者在销售卖场了解到,一般的导购解说员基本是将原来既有的各种“网络”功能,例如无限电影下载、在线电影观看等都“解说”成网络功能。除此之外的新兴功能主要包括网络聊天、微博、购物,语音电视技术、体感操作等。如果在此之外,再让导购人员介绍新的“云功能”,就主要涉及操作系统平台、cpu、无限程序下载等智能电视内容了。
对于智能云电视的内容和应用匮乏,业内认为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是“云”计算是个新兴事物,云计算在智能电视上的应用更是一个新兴事物,“市场”还没有准备好,提供足够的“云服务”给智能电视机产业。另一点则在于,云电视的主要推动者,或者说是智能电视的主要推动者,还集中在传统的彩电硬件企业,而云计算服务则需要基础设施企业、计算技术企业、内容商和网络企业来提供。
云电视的主要推动者:彩电企业,既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快的网络接入速度、也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影音内容服务、还不能开发出独特的电视应用程序或者娱乐游戏、也不能为消费提供可靠地云端存储与安全管理。
拿现在流行的“网络购物”为例,如果将这项服务移植到云电视上,让电视购物也变得和网络购物一样方便、透明、便捷。那么至少需要货物销售商、软件程序和网络程序开发者、信息服务接入提供商以及网络金融服务商的共同努力,才能搭建起来整条“服务链条”——这其中,彩电企业能起到的作用非常简单:制造一台能上网、能自由安装程序的电视机即可!
市场调查表明,多少购买“云电视”的消费者最终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往往具有一种被“忽悠”和被“云”的感觉。这与彩电产业自身只是云技术的终端产业链的一部分的“技术性产业划分”有关系。是单纯的彩电产业企业的努力无法改变的一种社会事实。某种意义上,虽然云电视市场空前火爆、热销,但是实际上彩电产品和彩电本身还站在“云”的外面:巨大的彩电云应用的市场,连冰山的一角都还没来得及揭开,就被彩电企业如此热炒,大有透支市场之嫌!
“云”电视&&智能电视
无论云电视,还是智能电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代表了彩电产品向IT产品,智能计算产品的过渡发展的趋势。云电视、智能电视之争更多的是“一个产品两个叫法”、“一套技术两个牌子的问题”。
国内著名电器专家陆刃波指出,云电视实际上也是智能电视的一种,其差别就在于是否能够提供丰富的独家网络服务,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搜索引擎。他认为,目前市场的“云电视”属于提前“透支”的产品,大部分商家只是在炒作这种新概念,真正能提供丰富自有内容的厂商没有几家。这充分印证了海信:没有云电视,只有智能电视的说法。
而从云计算的产业链分工上,彩电企业主要充当的是终端硬件厂商的角色:这实际上与现在彩电企业过分宣传云功能——电视遥控、视频点播、点歌台、互动游戏、视频回传、照片分享、传文件、QQ应用,如QQ视频、QQ音乐、QQ通讯、腾讯微博、搭载基于Android4.03、人脸识别、多屏互动、自由交互、无限拓展、3D专区等等功能性东西的作法是相矛盾的。
“其实,云电视不是一家、两家彩电厂商可以自己搞出来的,因为内容服务需要强大的开发团队,真正的云电视产品还尚需时日。 ”陆刃波认为。他还举例说明,苹果的产品卖得好,与其应用服务的丰富度有很大关系,但即使是苹果也需要大量的应用开发商支撑其应用市场,而“云电视”想要发展成熟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强调云电视产品的发展,必须强调更多的“产业链”环节的积极性,更多产业环节的成熟和更多非彩电企业的大举介入。
而对于彩电企业自身“老老实实”把硬件这个本质工作做好才是真的对消费者负责,才是真的云电视时代、智能电视时代利于不败之地的硬道理。
还业内众多分析人士认为,现在彩电企业强调自己不擅长的软件,反而忽视自己在硬件设计制造上的优势,有本末倒置之嫌。事实上,在国内彩电企业炒作云概念的同时,外资企业并没有采纳这种特殊的称谓。在全球彩电市场上,“智能电视”才是真正的获得广泛认可的新兴电视的称谓。因此,即便是国内主打云概念的彩电企业,也不得不宣称其产品为“智能云”,或者“云智能”。
本质上,所有的智能电视都将是云电视。而对于消费者,彩电的智能计算能力、对未来的兼容和可扩展性,比较一时的一两个功能更为重要。超前购买彩电的消费者,更需要关注的是产品的计算硬件的性能,而不是现有的少数应用(这些应用很肯能消费者并不需要,也可能在将来被更新的应用替代)。业内的选购专家,多数认为消费者购买彩电,尤其是智能产品和云产品,应当把CPU的性能(包括主频、型号、厂商)作为最重要的参数考察,而不是集中在销售人员推销的虚无的概念,或者一两个功能方面。
云电视也好,智能电视也好,最终必然进入一个IT化的竞争时代:云技术和智能技术本身就是IT技术。在这场竞争中,彩电企业的首先得身份是硬件开发和制造者,彩电企业必须把握这个“硬件”制造商的本质:那就是开发出兼容性更好、速度更快、运行更稳定的智能电视机,并不断降低产品的价格,以求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而至于云电视的“应用软件、内容和平台”,则应当又具有更强的IT实力的软件企业、内容服务商唱主角,彩电企业起到配合性的作用。
目前,对于云电视的质疑之声已经不少。彩电产业制造商,向硬件,向彩电的传统显示功能、音响功能,向彩电的新兴的计算功能的回归趋势已经基本形成。随着智能电视市场的逐渐成熟,经过市场检验而最终获得生存的产品,必然首先是硬件性能过硬、软件兼容能力强大的产品,而不是拥有几个“概念性”光环的产品。透支市场总是短期有利可图,必是不能长久的!